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阮明明, 刘巧霞,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06-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7
摘要235)   HTML20)    PDF(pc) (9462KB)(128)    收藏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 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 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 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 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 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 结果表明: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 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 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 沉积厚度较薄, 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 沉积层厚度较厚, 范围为160~210m; 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 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 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 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容西断裂、 容东断裂、 牛西断裂、 牛东断裂、 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 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 如沉积层共振频率、 场地放大系数, 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徐志萍, 刘巧霞, 刘志, 田晓峰, 王夫运, 段永红, 林吉焱, 邱勇, 唐淋
地震地质    2023, 45 (6): 1400-14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9
摘要182)   HTML19)    PDF(pc) (12486KB)(87)    收藏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区先后发生了2013年芦山 MS7.0 和2022年芦山 MS6.1 地震, 2次强震的孕育发生与所在区域深、 浅地震构造环境、 地壳物性结构参数密切相关。研究该区地壳浅部物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映射关系对认识该区的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文中利用金川—芦山—乐山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P波、 S波初至波走时数据,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方法获取了沿剖面上地壳的精细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值。结果显示: 剖面西北段松潘-甘孜块体的上地壳具有高P波、 S波速度和低泊松比的特征, 而东南段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具有低P波、 S波速度和高泊松比的特征。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构造带, 上地壳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态受区域构造活动控制, 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呈近直立趋势展布。龙门山构造带下方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差异, 且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成“V”形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速度、 泊松比横向变化梯度大, 可能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得青藏高原东缘低泊松比地壳向坚硬的扬子地台(高泊松比)挤压, 进而产生地壳垂向变形的直接证据。芦山强震区 MS7.0 地震的余震主要发生在壳内高、 低速和泊松比变化梯级带偏高速和低泊松比的一侧, 该区的地震活动既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 也与上地壳的物性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密集台阵的东濮凹陷中北段浅层速度结构
周铭, 段永红, 檀玉娟, 邱勇
地震地质    2023, 45 (2): 517-5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13
摘要272)   HTML12)    PDF(pc) (14483KB)(128)    收藏

文中利用布设在东濮凹陷中北段由412个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记录的数据, 基于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研究区0~3.5km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 所得结果显示速度结构特征与断裂的形态展布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主要得到的认识包括: 1)东濮凹陷中北段呈低速, 两侧的内黄隆起和鲁西隆起为高速特征, 隆起和凹陷的速度差异至少持续到3.5km深度处。2)东濮凹陷和鲁西隆起高、低速的分界位置与兰聊断裂一致。3)在1~3.5km深度处, 东濮凹陷中北段表现出了明显的低速特征, 说明古近纪兰聊断裂的活动强烈, 影响了东濮凹陷中北段的沉积特征; 在0~1km深度处, 凹陷和隆起的速度差异减小, 说明兰聊断裂在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活动变弱, 该时期的沉积构造受兰聊断裂的影响减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李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29-104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3
摘要569)   HTML27)    PDF(pc) (10314KB)(165)    收藏

长70km、 近EW向穿过兰聊断裂带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该区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特征, 对深入了解该区的深部地震构造环境、 探讨东濮凹陷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演化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兰聊断裂带的深、 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壳反射结构特征区别较大, 该区地壳由脆性的上地壳和韧性的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反射波组特征明显, 构造形态清晰可辨: 兰聊断裂以西存在大量向E倾斜的强反射同相轴, 代表了中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沉积界面, 其中一套起伏变化形态向E缓倾的基底斜坡是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 兰聊断裂以东, 基底反射波表现为一组近水平的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波组, 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奥陶系或更古老的地层之上; 在兰聊断裂上盘还发育有同向及反向次级断裂, 共同控制了箕状沉积盆地东濮凹陷的构造格局。下地壳反射结构较为简单, 整体上以弧状反射为主, 其能量较强、 延续长度较短。莫霍面表现为横向上分段连续、 纵向上持续一定时间的强反射条带, 在兰聊断裂下方的莫霍面反射波组能量明显减弱, 与两侧反射特征截然不同。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莫霍面的深大断裂(FD1 和FD2), 向下延入上地幔顶部, 为本区上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 也可能是下地壳弧状反射产生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
潘纪顺, 李朋辉,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269-12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14
摘要755)   HTML29)    PDF(pc) (9041KB)(164)    收藏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 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 从太古代到中生代以来的地质记录较完整, 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是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地。中生代以后, 华北克拉通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演化进程, 东部因岩石圈减薄而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 地壳结构复杂。而西部岩石圈厚度大, 鄂尔多斯地块的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与西部鄂尔多斯地块之间, 其地壳与岩石圈结构从西部稳定的克拉通结构变化为东部破坏严重的克拉通结构, 过渡特征明显。因此, 揭示山西断陷带及其两侧区域的构造特征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34°~41°N, 107°~117°E)的150个流动地震台站近3a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 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扫描叠加法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法处理计算, 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内的地壳厚度为37~47km, 莫霍面较为平坦。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厚度为34~46km, 在临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 莫霍面呈现出明显的上隆, 上隆量为4~10km, 推断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地幔物质的运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与该区域已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区地壳厚度的分布特征与太行隆起东、 西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正、 负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一致。该区域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结果表明, 3个构造单元内的波速比均随地壳厚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减小。整体看来, 研究区以111.5°E为界分为东、 西2个区, 111.5°E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的泊松比较111.5°E以东的山西断陷带低, 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东部地区具有稳定的古老地块特征, 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而山西断陷带下方上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其泊松比比两侧山区的泊松比高。就山西断陷带而言, 以38°N为界可分为南、 北2个区域, 38°N以北的区域内地壳因存在部分熔融而呈现低速特征, 而38°N以南的区域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壳特性而呈现高速特征。山西断陷带分南、 北2个区域的原因可能与山西断陷带不均匀沉降有关, 其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综合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
田晓峰, 熊伟, 王夫运, 徐朝繁, 段永红, 嘉世旭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14-4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1
摘要1081)      PDF(pc) (9685KB)(222)    收藏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 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 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提升城市韧性、 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 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 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 结果显示, 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 近地表速度低至1.6km/s, 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 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 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 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 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 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分辨折射勘探技术在浅层反射勘探失效地区的应用——兰州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实例
杨卓欣, 袁道阳, 段永红, 徐朝繁, 嘉世旭, 酆少英
地震地质    2009, 31 (1): 57-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6
摘要2346)      PDF(pc) (14960KB)(836)    收藏
浅层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通常采用的方法,然而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常会使反射波法勘探失效,此时可尝试利用高分辨折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在兰州市活断层浅层高分辨折射地震资料的解释中,笔者以初至时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为主,结合常规折射波资料解释方法,并综合初至折射波走时特征获得了各测线的速度结构和界面构造特征。文中选取SS04-1和SS11-2测线,对其探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这2条测线各自确定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测线上的钻探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文中的探测结果表明: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研究中,对于反射波法勘探难以开展的地区,高分辨折射波法勘探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镜泊湖火山地震监测研究
刘志, 段永红, 徐朝繁, 原秦喜, 杨键, 周雪松
地震地质    2007, 29 (3): 547-557.  
摘要2153)      PDF(pc) (4540KB)(976)    收藏
利用布设在镜泊湖"火山口森林"附近的14个24位宽频带三分量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资料,对镜泊湖火山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观测结果表明镜泊湖及周围地区有一定的地震活动性,但活动水平不高,经综合分析认为所记录的地震大部分为火山构造地震。从地震定位的结果看大部分地震震源深度在10~30km之间,震级大部分小于ML2.0,震中主要集中在"火山口森林"和穿过火山区的敦化-密山断裂附近。在记录条件较好的2号台,记录到2种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的事件,其波形特征与长周期火山事件(LP)和火山颤动事件的波形特征有相似之处,但频率特征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9. 城市活断层地震勘探的最佳组合方法与应用研究
方盛明, 张先康, 刘保金, 段永红, 徐锡伟, 张永超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46-654.  
摘要1486)      PDF(pc) (2902KB)(1178)    收藏
根据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大城市活断层地震探测实践,在简要介绍各种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同地震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获得的主要成果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了现阶段用地震勘探获取地壳结构和对不同深度断层定位的最佳组合方法,即对于有沉积覆盖的隐伏数百米深度至地表的断层,可用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追踪,基底(埋深数公里)以上断层可采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对于地壳中、深断裂应用反射地震勘探和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方法;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获得城市下方的三维结构和构造信息.采用这样的组合探测方法能够较好地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与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10. 地震折射波法在郑州市西区浅层勘探中的应用
吴怡, 嘉世旭, 段永红, 徐朝繁, 杨卓欣
地震地质    2006, 28 (1): 84-92.  
摘要1396)      PDF(pc) (3870KB)(1503)    收藏
在城市活断层勘探中,对于面波干扰大、地震反射波法难以开展工作的区域,可尝试利用地震折射波法进行探测,并对折射波法探测的原始记录采用时间项、差异时距曲线和有限差分成像等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分析,以探索折射波法在城市活断层勘探中的应用成效。文中针对郑州市须水断层西段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勘探记录,利用时间项、差异时距曲线和有限差分成像等计算方法,获取剖面速度结构与界面构造;综合震相特征、计算结果等资料确定主要地层的界面深度和构造特征,3种方法都取得了相近的结论。后又通过在测线上4个钻孔资料的验证,认为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钻孔资料相吻合,说明折射波法勘探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1.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潘素珍, 张先康, 杨卓欣, 张成科, 段永红, 赵金仁, 嘉士旭
地震地质    2004, 26 (1): 153-160.  
摘要1884)      PDF(pc) (3506KB)(700)    收藏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根据近震P,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基底结构研究
段永红, 张先康, 杨卓新, 张成科, 赵金仁, 潘纪顺
地震地质    2003, 25 (3): 501-508.  
摘要1829)      PDF(pc) (2231KB)(896)    收藏
利用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布设的4条深地震测深剖面和1个三维地震透射台阵的Pg波资料,用有限差分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基底速度结构。对该地区的基底速度结构特征及P波速度5.9~6.0km/s所对应的结晶基底的界面形态、深度等进行了讨论。反演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基底深度变化不大,一般为2.0~3.0km,最深处位于天池火山口下和二道白河-池西之间;最浅处位于松江附近,约为1.5km。同时发现天池火山口下及二道白河-池西保护站之间是两处低速区,结晶基底深度为4.0km,其中二道白河-池西保护站之间的低速区对应于地质构造上的地堑构造。提出基底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和基底深度突变的特征可以作为断层存在的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界面的哈格多恩原理波前成像
徐朝繁, 张先康, 朱金芳, 段永红, 田晓峰, 潘纪顺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42-548.  
摘要1572)      PDF(pc) (11390KB)(699)    收藏
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浅层结构常常表现为强烈的非均匀性,界面横向强烈起伏,层内速度变化较大,传统的基于平界面均匀层模型的折射资料处理方法不能适用.研究开发能应用于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资料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文中基于惠更斯原理,用波前扩张法对波场作正演计算,根据哈格多恩折射波前成像原理,在lecomte算法和Hole有限差分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出1种复杂介质结构中折射资料的处理方法与软件,并用此方法处理了福州城市活断层折射探测试验中在义序完成的2条折射剖面资料.结果表明:探测区浅层为3层结构,分别为盖层、强风化层和基岩.基岩顶界面的埋深约为58~52m,盖层P波速度变化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城市活断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震源对比试验研究
潘纪顺, 刘保金, 朱金芳, 张先康, 方盛明, 王夫运, 段永红, 徐朝繁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33-541.  
摘要2472)      PDF(pc) (5549KB)(5187)    收藏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目前探测城市活断层较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它包括激发技术、接收技术、观测系统、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等.而震源是地震勘探的首要问题,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活断层的特点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震源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较小的断距决定了要有较宽的震源谱,城市较严重的干扰决定了震源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在福州市跨八一水库断裂进行的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锤击震源、枪震源以及炸药震源的试验研究,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得到了各种震源谱的特性,并给出了可控震源、真空加速落锤和锤击震源叠加时间剖面对比,探讨了各种震源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5. 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刘保金, 张先康, 方盛明, 赵成斌, 段永红, 朱金芳, 黄昭, 黄宗林, 王善雄, 郑德刚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24-532.  
摘要2011)      PDF(pc) (8978KB)(713)    收藏
在简要介绍城市浅层地震勘探干扰波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试验探测资料,阐述了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以及在强干扰背景条件下围绕抗干扰和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而采取的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通道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李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

17.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壳结构研究
潘纪顺 李朋辉 段永红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