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莫霍面性质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焦煜媛, 李敏娟, 苏小芸, 季婉婧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290-13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13
摘要381)   HTML20)    PDF(pc) (23337KB)(145)    收藏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东南部地区70个高密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2a内的远震数据, 计算并分别分析单个台站以及沿剖面叠加的接收函数频率特征(高频接收函数莫霍面Ps转换波和多次波多峰值现象), 并通过观测和理论接收函数拟合构建了研究区下方莫霍面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莫霍面相关的接收函数频率特征多样, 在绝大多数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频率特征, 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过渡带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匀性。由构建的S波速度结构可知, 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并非简单的一级速度界面, 而是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过渡带, 意味着研究区下方的地壳具有高黏滞性, 不利于下地壳物质的流动, 并可据此推断壳幔边界可能存在一些镁铁质物质。而该区域地壳与地幔之间这种复杂的过渡带特征可能是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95-4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8
摘要1146)   HTML25)    PDF(pc) (8440KB)(230)    收藏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 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 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 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 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 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成3个较小的区域, 分别使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定位, 定位过程中使用52个台站的数据, 得到了8106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采用格点尝试法反演震源机制解, 通过最小空间旋转角将其与前人使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定量比较, 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此外, 文中确定了区域内346个ML≥2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经分析可知, 正断型和走滑型地震事件分布广泛, 占全部地震事件的60%以上, 且大多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使用MSATSI程序包反演得到了渭河-运城盆地地区1°×1°网格的地壳应力场, 并垂直断层截取了一定数量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与定位前的分布相比, 重定位后的地震事件分布更集中, 在平面上基本沿断裂走向分布, 在垂向上沿断层面密集分布。山西地堑带内部及周边地震活动频繁, 但震级普遍较小; 而渭河断陷带内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0km, 重定位后震源深度的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 集中分布在10~25km范围内, 总体上震源深度集中在20km以内, 小部分地震发生在25~35km深度处。盆地内部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 以5~15km为主, 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 最深约达30km,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截取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内大部分断层面的倾角较大, 与地表产状相近, 有的断层面甚至接近直立状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性质和震源机制解指示研究区内断层性质以正断和走滑为主; 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除东南缘部分地区的R值较大外, 其余地区的R值均<0.5; 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应力状态偏向于拉张,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渭河断陷带呈近EW向, 在山西断陷带南部呈NNE和NEE向, 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9年夏河M5.7地震的余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
刘旭宙, 沈旭章, 何骁慧, 蒲举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97-2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12
摘要556)   HTML    PDF(pc) (5966KB)(379)    收藏
甘肃夏河M5.7地震的震中位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 文中采用gCAP方法及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夏河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 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断层。 结果显示: 节面Ⅰ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85°、 56°和127°; 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12°、 48°和48°。 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的震源呈NE倾、 宽2~4km的条带状分布, 深度集中于3~9km。 余震的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相符, 由此推断夏河M5.7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裂, 该断裂的走向为312°, 倾向NE。 最后, 初步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
詹慧丽, 张冬丽, 何骁慧, 沈旭章, 郑文俊, 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46-3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7
摘要522)      PDF(pc) (11267KB)(249)    收藏
文中针对1990—2018年间发生在鄂尔多斯西缘的地震事件, 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其中4 417个事件(M≥1.0)的精确定位结果; 利用CAP方法求解了54个地震(M≥3.5)的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了15个前人获取的震源机制结果, 综合研究了区域内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 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几何结构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小震精定位结果揭示M≥3.5地震震中位于主要活动断裂的边缘, 刻画出较为清晰的断裂几何学特征。 震源机制解反映海原断裂、 香山-天景山断裂和烟筒山断裂以压扭性质为主; 黄河断裂以伸展为主; 西秦岭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 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 并结合研究区内已发表的活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 证实了鄂尔多斯西缘受青藏高原、 阿拉善和鄂尔多斯3个地块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模式, 同时活动断裂之间的次级块体也存在明显的运动差异。 香山-天景山断裂以南的区域自第四纪早期整体向SEE运动, 而银川盆地以及黄河断裂东缘的块体向SE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