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条山北麓断层滑动速率研究
张秀丽, 熊建国, 张培震, 刘晴日, 姚勇, 钟岳志, 张会平, 李有利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403-14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4
摘要573)   HTML40)    PDF(pc) (9391KB)(217)    收藏

约束断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滑动速率, 有利于认识其活动性和区域构造特征。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南部中条山北麓断层为研究对象,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小李村河断错地貌的高精度DEM, 通过光释光和AMS 14C年代学约束河流阶地序列的废弃年代和地层的沉积时代, 建立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小李村河地貌演化与中条山北麓断层活动的关系。结合断层上盘钻孔所揭露的沉积地层和光释光年龄, 约束中条山北麓断层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2个不同时段的垂直断距, 获得的相应滑动速率为0.3~0.4mm/a, 并简要讨论了晚新生代以来该断层滑动速率的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冲积扇河流阶地演化对走滑断裂断错位移的限定
许斌斌, 张冬丽, 张培震, 郑文俊, 毕海芸, 田晴映, 张逸鹏, 熊建国, 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19, 41 (3): 587-6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4
摘要557)   HTML    PDF(pc) (6716KB)(1431)    收藏
滑动速率是活动断裂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断裂两盘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断裂带上应变能累积速率的重要表现,常被用于评价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区域河流地貌特征及水系演化会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因此分析河流地貌演化是研究构造变化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限定断裂滑动速率较为可靠的方法。在总结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河流阶地位错模式和位错量的测量方法,并以阿尔金断裂东端断裂近垂直穿过的高岩沟为例,建立了其河流阶地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断裂位错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阶地因断裂活动形成的位错量。结合前人的阶地测年结果,估算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在该段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0±0.51) 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东大河阶地陡坎对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的指示
雷惊昊, 李有利, 胡秀, 辛伟林, 熊建国, 钟岳志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56-12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1
摘要825)   HTML    PDF(pc) (5059KB)(573)    收藏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位于祁连山北缘与走廊盆地群的交界处,其中民乐-大马营断裂位于冲断带的东段民乐盆地和武威盆地之中,是民乐盆地南缘断裂。东大河由北至南横穿民乐-大马营断裂东段。其上游的支流横穿断层,其中的斜河发育了形态完整的阶地(T1—T6),被断层错断并在各级阶地上形成了形迹明显的断层陡坎。各级阶地上的陡坎走向近EW,并且由老至新高度依次降低,反映了断层位移量的累积。为了获得陡坎的横剖面,利用无人机对被错断的阶地实施了0.52km2范围内的扫描,生成了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影像,并利用它提取了各级阶地的横剖面形态。根据Thompson等(2002)的模式对各级阶地的上、下盘面分别进行线性拟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到T6—T3的位错量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26~15.67m、9.74~10.13m、5.86~7.35m和5.03~5.60m。为了得到河流阶地的年代数据,在各级阶地的河流相砾石层顶部进行14 C采样,此位置的14 C年龄代表了阶地离开水面的年龄。获得T6—T2的年龄(Cal BP)分别为(16 405±210)a、(11 197±45)a、(5 697.5±52.5)a、(4 470.5±54.5)a和(3 137.5±77.5)a。利用各级阶地上陡坎的位错量和年代数据,对民乐-大马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线性拟合的结果为(0.91±0.09)mm/a,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人口稠密的民乐和永昌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71-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1
摘要751)   HTML    PDF(pc) (9442KB)(412)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 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 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