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南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 188人受伤, 大量房屋倒塌。根据现场调查, 土木结构房屋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 破坏最严重的房屋类型。地震遇难者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的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 其中长所乡受灾最为严重, 遇难人数占总遇难人数的74.60%。地震破坏力强、村落临近发震断层、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低、高人员在室率及低温缺氧等是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高的主要原因。基于人员伤亡原因分析和现场调查, 文中从加强活动断层探测、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降低传统民居震害风险、夯实应急保障措施、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 提出了针对性地降低西藏地区震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当地防震减灾能力提升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 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 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 倾向W, 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 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根据空间延续性, 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 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 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 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 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 中央断裂、 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 但结果差异很大, 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 研究区域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遥感精细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 通过10个阶地横剖面及阶地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的滑动速率进行约束, 得到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02)~(0.30±0.05)mm/a, 平均滑动速率为0.19mm/a。该结果可为理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的整体活动特征及评价龙门山断裂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 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 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是区别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的直接方法。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由于正断层阶区内的变形量相对小, 加上人类活动对阶区内地貌的改造, 导致在本以硬连接模式生长的正断层阶区内也很难直接看到断层陡坎, 这为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带来了困难。山西裂谷系是东亚大陆显著的活动裂谷带, 也是中国重要的强震带。口泉断裂位于山西裂谷系北部, 是大同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口泉断裂在禅房村附近发育一个正断层阶区, 文中称之为禅房阶区。文中以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通过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禅房阶区的连接模式。结果显示, 口泉断裂禅房阶区内部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 说明禅房阶区的连接方式为硬连接模式。文中研究基于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的综合方法, 可有效定位弱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 降低单一方法的不确定性。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技术的发展, 基岩断层面成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的良好研究对象。但是, 受沟谷侵蚀、 沉积覆盖和人为改造等非构造因素影响, 并非所有出露的基岩断层面都能完整记录和保存古地震信息。因此, 必须在基岩断层面上选择合适的研究点。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耗时费力, 难以掌握基岩断层面的整体信息, 即使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也无法获得基岩断层面的精细结构。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采用低空摄影测量技术, 可快速获取基岩断层面高精度的地表三维结构, 为筛选目标工作点提供便利。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六棱山北麓断裂的马家窑基岩断坎为例, 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结合SfM摄影测量技术, 获得了基岩断层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 通过精细地貌解译和断层坎剖面分析识别了沿断层坎分布的崩塌破坏、 沉积埋藏和侵蚀剥露等非构造因素, 分析了侵蚀、 埋藏和构造这3种典型的基岩断层面的形态特征, 选取了适合开展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点, 展现了小型无人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应用潜力。
探槽揭露的地质构造信息十分珍贵,是正确认识断层活动性和古地震信息的关键资料,但是探槽本身无法长久妥善保存,因此完整精确地记录探槽揭露的地质构造信息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探槽记录方法主要有素描和照片拼接2种,但前者缺乏色彩信息且包含过多主观解释内容;后者在照片几何拼接过程中会出现接边、畸变等问题。文中以甘肃省天桥沟-黄羊川断裂的柳条河探槽为例,介绍1种完整记录探槽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构造信息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该方法基于三维图像建模和正射镶嵌技术,首先在野外对清理好的探槽建立控制点或比例尺,用数码相机采集探槽所有剖面及周边微地貌照片,然后在室内用图像建模软件进行探槽的三维图像建模,最后生成探槽的三维图像模型及其剖面的正射镶嵌图。结果表明:探槽的三维图像建模既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正射照片镶嵌的自动化,又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获得高精度的探槽三维图像模型,不仅有利于探槽信息的存储,更可以直观地获取更多地质构造三维信息。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但是,由于地貌还受到气候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利用相关参数来表达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利用水平分辨率为90m的SRTM数据,采用元分维模型,通过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滇西南地区的二维分形参数。并对比了在不同岩性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形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二维分形参数与岩性、气候因素相关性不强。而分维值与构造活动因素相关性很好,在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分维值较低,在构造活动不强烈区域分维值较高。这说明分维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活动的强弱,为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 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 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 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 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裂上的裂点,高度达4~9m,推测它们形成之后并未向上游明显迁移,并可能接受了多次事件的叠加。在其他16条冲沟上识别出2~3级裂点,最新一级裂点自断裂向上游迁移了40~70m,次新一级裂点主要分布在距断裂150~250m的河段内,第3级裂点距断裂300~500m。设定最新裂点形成于1303年洪洞8级地震(事件Ⅲ)发生时,再假定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内河流溯源侵蚀速率基本不变,则推算出次新裂点对应的古地震事件(事件Ⅱ)发生在距今3 336~2 269a之间,最早一次事件(事件Ⅰ)发生在距今5 618~4 504a之间,霍山山前断裂强震重复周期为1 500~2 600a。这与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和强震重复周期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