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现场调查的2025西藏定日MS6.8地震房屋震害与人员伤亡分析
魏本勇, 张钰曼, 石峰, 乔俊香, 王鑫, 张达
地震地质    2025, 47 (1): 64-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5
摘要318)   HTML10)    PDF(pc) (10539KB)(180)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南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 188人受伤, 大量房屋倒塌。根据现场调查, 土木结构房屋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 破坏最严重的房屋类型。地震遇难者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的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 其中长所乡受灾最为严重, 遇难人数占总遇难人数的74.60%。地震破坏力强、村落临近发震断层、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低、高人员在室率及低温缺氧等是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高的主要原因。基于人员伤亡原因分析和现场调查, 文中从加强活动断层探测、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降低传统民居震害风险、夯实应急保障措施、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 提出了针对性地降低西藏地区震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当地防震减灾能力提升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石峰, 梁明剑,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1
摘要1490)   HTML30)    PDF(pc) (13725KB)(909)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 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 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 倾向W, 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 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根据空间延续性, 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 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 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 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
花春雨, 石峰,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95-13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5
摘要184)   HTML24)    PDF(pc) (7758KB)(98)    收藏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 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 中央断裂、 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 但结果差异很大, 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 研究区域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遥感精细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 通过10个阶地横剖面及阶地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的滑动速率进行约束, 得到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02)~(0.30±0.05)mm/a, 平均滑动速率为0.19mm/a。该结果可为理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的整体活动特征及评价龙门山断裂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综合研究——以山西裂谷系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花春雨, 苏鹏, 石峰, 席茜, 郭钊吾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37-8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5
摘要281)   HTML23)    PDF(pc) (13930KB)(117)    收藏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 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 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是区别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的直接方法。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由于正断层阶区内的变形量相对小, 加上人类活动对阶区内地貌的改造, 导致在本以硬连接模式生长的正断层阶区内也很难直接看到断层陡坎, 这为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带来了困难。山西裂谷系是东亚大陆显著的活动裂谷带, 也是中国重要的强震带。口泉断裂位于山西裂谷系北部, 是大同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口泉断裂在禅房村附近发育一个正断层阶区, 文中称之为禅房阶区。文中以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通过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禅房阶区的连接模式。结果显示, 口泉断裂禅房阶区内部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 说明禅房阶区的连接方式为硬连接模式。文中研究基于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的综合方法, 可有效定位弱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 降低单一方法的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小型无人机(sUAV)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选点中的应用
邹俊杰, 何宏林, 周永胜, 魏占玉, 石峰, 耿爽, 苏鹏, 孙稳
地震地质    2023, 45 (4): 833-8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2
摘要294)   HTML24)    PDF(pc) (6000KB)(210)    收藏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技术的发展, 基岩断层面成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的良好研究对象。但是, 受沟谷侵蚀、 沉积覆盖和人为改造等非构造因素影响, 并非所有出露的基岩断层面都能完整记录和保存古地震信息。因此, 必须在基岩断层面上选择合适的研究点。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耗时费力, 难以掌握基岩断层面的整体信息, 即使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也无法获得基岩断层面的精细结构。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采用低空摄影测量技术, 可快速获取基岩断层面高精度的地表三维结构, 为筛选目标工作点提供便利。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六棱山北麓断裂的马家窑基岩断坎为例, 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结合SfM摄影测量技术, 获得了基岩断层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 通过精细地貌解译和断层坎剖面分析识别了沿断层坎分布的崩塌破坏、 沉积埋藏和侵蚀剥露等非构造因素, 分析了侵蚀、 埋藏和构造这3种典型的基岩断层面的形态特征, 选取了适合开展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点, 展现了小型无人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方法: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展望
邹俊杰, 何宏林, 横山祐典, 魏占玉, 石峰, 郝海健, 庄其天, 孙稳, 周朝, 白滨吉起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539-15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15
摘要617)   HTML    PDF(pc) (4946KB)(344)    收藏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地球化学元素测定和第四纪定年方法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利用基岩断层面记录的信息研究古地震成为可能的技术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专业角度开展了大量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文中对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系统地介绍了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与局限,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形貌表达参数繁多且优劣不明、宇生核素法限定古地震年代的不确定性较大、定年方法种类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岩性断层面的测年需求、形貌与物化特征等参数未与绝对定年方法紧密联系并建立可靠的年龄标尺、缺乏断层面暴露前后经历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单一方法研究居多而多方法综合比对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各形貌学模型参数值的可靠性、适用性及精度的总结评估;改进当前测年技术的数学模型,优化核素产生机制和产率模型,并及时引入新兴的高精度测年技术;适时地构建区域内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关系模型,建立年代标尺;积极开展基岩断层面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矿物成分分析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加强对断层面所经历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机理性研究以及多学科、多方法综合对比性研究。总之,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从单一学科方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某一技术指标探索到多源数据技术综合运用,注重相对定年指标(X)与绝对定年年龄(T)的结合、注重显微尺度的机理性研究,是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将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与松散沉积物区的探槽技术紧密结合,将更为有效地恢复活断层带上更加完整的古地震序列和强震活动历史,从而对区域地震危险性给出更为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
邹俊杰, 何宏林, 石峰, 魏占玉, 苏鹏, 闫小兵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00-4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9
摘要703)   HTML    PDF(pc) (7234KB)(231)    收藏
以山西地堑系罗云山山前断裂的基岩断层面为例,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了断层面形貌学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高度上具有显著的分带性,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变化。分析认为这种形貌特征可能反映了断层面与多次地震相关的间歇式出露方式。分带高度指示了约3m和1m的2组同震倾滑位移量,各分带之间的分维值过渡带是断层面缓慢剥露的结果。与片麻岩区的断层面形貌学研究结果相比,灰岩断层面形貌学分维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小,2种岩性区的断层面分维值D与断层面高度H呈现类似镜像的关系,在气候构造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为岩性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利用水系流域偏转研究走滑断层的运动模式——以南汀河断裂带为例
石峰, 何宏林, Alexander L Densmore, 魏占玉,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8, 40 (4): 773-7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4
摘要731)   HTML    PDF(pc) (5895KB)(347)    收藏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水系是对构造作用反映最敏感的地貌之一,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水系来反映和研究构造。但是过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垂直运动的构造作用区域上,尤其是正断层区域上,而对走滑作用区域的研究非常少。文中以南汀河断裂带为研究区域,利用高精度DEM数据提取水系。通过研究断层附近水系流域的偏转来研究南汀河断裂带的运动模式。通过分析流水地貌对断层活动的响应特征,对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为探讨活动断层与地貌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范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马尼拉海沟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石峰, 何宏林, 周本刚, 魏占玉, 毕丽思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79-5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6
摘要1521)   HTML    PDF(pc) (4096KB)(750)    收藏
分析可能影响中国的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环境,查明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有没有遭受过海啸的袭击,对于预测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只有南海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具备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逆冲型地震的条件。文中在分析史料和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认为对中国沿海可以产生最大达4.0m浪高的海啸威胁。历史文献记录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些结果都表明,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影响很大,值得我们重视和预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鲁人齐, 徐锡伟, 陈立春, 陈桂华, 姚琪, 孙建宝, 任俊杰,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1
摘要613)   HTML    PDF(pc) (4673KB)(1200)    收藏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1次MS7.0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同震断层破裂带;初步认为发震断层是1条隐伏的活动断层。文中根据九寨沟小震重定位结果,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对发震断层进行三维模拟和刻画,初步给出了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发震断层三维结构显示九寨沟主震发生在断层面弯折部位,这与1973—1976年松潘强震序列的断层几何结构相似,表明强震活动可能与断层面的非均一性密切相关。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九寨沟震区的历史强震(M≥6.5),以及活动断裂地表分布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了震区10条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断层初始模型,并分析和探讨了三维活动断层建模存在的局限性。九寨沟震区活动断层地下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分析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强震预判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同震地表破裂及活动断层迹线的几何形貌特征
郝海健, 何宏林, 魏占玉, 石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67-12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2
摘要681)   HTML    PDF(pc) (3090KB)(827)    收藏
天然断层面的几何形貌特征中隐含着大量与断层演化和破裂机制相关的信息,准确描述断层面的形貌特征对于认识断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能谱密度分析方法,对全球52条同震地表破裂和300条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显示:1)它们的平均能谱密度曲线在频域上具有明显的3分段特征。在低频域,能谱密度曲线特征表征了km级以上尺度的构造块体边界的形貌特征;在中频域,则受到hm—km级尺度上的断层横向扩展、次级断裂的贯通以及地形因素的控制;在hm尺度上的拐点代表了重采样的有效长度,在hm级以下尺度的高频域,能谱曲线特征受到数据插值方法的控制;2)在km级以下尺度,同震地表破裂的能谱密度曲线显示3种破裂类型的断层迹线粗糙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逆冲型 > 正断型 > 走滑型,这表明在该尺度范围内的破裂迹线几何形貌特征差异主要受破裂类型的控制;3)与同震地表破裂相比,活动断层迹线的能谱密度明显偏低。这表明随着破裂次数增加、断层活动历史增长,断层的粗糙度会逐渐减小,即粗糙度与成熟程度成反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58-11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5
摘要651)   HTML    PDF(pc) (4844KB)(445)    收藏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三维图像建模在古地震探槽研究中的应用
高伟, 何宏林, 邹俊杰, 石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72-1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13
摘要960)      PDF(pc) (5626KB)(855)    收藏

探槽揭露的地质构造信息十分珍贵,是正确认识断层活动性和古地震信息的关键资料,但是探槽本身无法长久妥善保存,因此完整精确地记录探槽揭露的地质构造信息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探槽记录方法主要有素描和照片拼接2种,但前者缺乏色彩信息且包含过多主观解释内容;后者在照片几何拼接过程中会出现接边、畸变等问题。文中以甘肃省天桥沟-黄羊川断裂的柳条河探槽为例,介绍1种完整记录探槽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构造信息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该方法基于三维图像建模和正射镶嵌技术,首先在野外对清理好的探槽建立控制点或比例尺,用数码相机采集探槽所有剖面及周边微地貌照片,然后在室内用图像建模软件进行探槽的三维图像建模,最后生成探槽的三维图像模型及其剖面的正射镶嵌图。结果表明:探槽的三维图像建模既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正射照片镶嵌的自动化,又可以高效、低成本地获得高精度的探槽三维图像模型,不仅有利于探槽信息的存储,更可以直观地获取更多地质构造三维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 二维分形参数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以滇西南块体为例
石峰, 何宏林, Alexander L Densmore, 毕丽思,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62-8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5
摘要688)      PDF(pc) (4335KB)(579)    收藏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但是,由于地貌还受到气候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利用相关参数来表达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利用水平分辨率为90m的SRTM数据,采用元分维模型,通过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滇西南地区的二维分形参数。并对比了在不同岩性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形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二维分形参数与岩性、气候因素相关性不强。而分维值与构造活动因素相关性很好,在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分维值较低,在构造活动不强烈区域分维值较高。这说明分维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活动的强弱,为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石峰, 李安, 杨晓平, 徐锡伟, 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13, 35 (1): 50-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04
摘要974)      PDF(pc) (9513KB)(976)    收藏

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探槽研究对该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在断裂沿线的生康乡、仁果乡、错阿乡、日阿乡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 生康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6±0.5)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仁果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8.0±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 错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3±0.4)mm/a; 日阿区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0.8±0.8)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1.1±0.1)mm/a。在仁果乡和错阿乡进行了探槽研究,两处探槽都揭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虽然揭露的断层构造样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走滑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综合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剧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魏占玉, 何宏林,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2, (2): 282-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7
摘要1358)      PDF(pc) (12881KB)(970)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裂点序列提取和古地震序列的识别——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63-9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9
摘要1900)      PDF(pc) (1215KB)(1551)    收藏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 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 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裂上的裂点,高度达4~9m,推测它们形成之后并未向上游明显迁移,并可能接受了多次事件的叠加。在其他16条冲沟上识别出2~3级裂点,最新一级裂点自断裂向上游迁移了40~70m,次新一级裂点主要分布在距断裂150~250m的河段内,第3级裂点距断裂300~500m。设定最新裂点形成于1303年洪洞8级地震(事件Ⅲ)发生时,再假定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内河流溯源侵蚀速率基本不变,则推算出次新裂点对应的古地震事件(事件Ⅱ)发生在距今3 336~2 269a之间,最早一次事件(事件Ⅰ)发生在距今5 618~4 504a之间,霍山山前断裂强震重复周期为1 500~2 600a。这与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和强震重复周期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