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极低频台站同震电磁信号特征分析
韩冰, 汤吉, 赵国泽, 王立凤, 董泽义, 范晔, 孙贵成
地震地质    2022, 44 (3): 753-7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12
摘要578)   HTML25)    PDF(pc) (8002KB)(136)    收藏

文中对景谷台站记录到的7次同震电磁现象及2次较强地震在周围几个极低频台站引起的同震电磁现象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总体形态与地震波相近的电磁波, 其幅度远大于地球感应产生的背景信号, 且垂直磁场强度约为水平磁场的10倍。对于同一台站记录到的多次同震电磁信号, 幅值与震级在对数域基本满足线性关系, 同时也受震源深度与震中距影响。 在同一地震中, 震中距越大, 台站记录到的同震电磁信号出现的时间越晚, 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但信号的幅值不仅受到震中距的影响, 还与观测点的近地表介质有关。通过小波能量谱可以看出, 同震电磁信号的主要频率为1~2Hz, 在同震信号初始阶段高频成分较多, 并表现出随震中距增加频率降低的特点; 同时相对于电场, 磁场记录的高频信息更加丰富。2014年景谷M6.6地震发生时, 在距离震中很近的台站记录到比同震信号更强的尖峰信号, 其在地震波到达之初出现。推测偶然的电磁强干扰与地面震动互相叠加是引起电磁信号强烈变化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的电磁现象
范晔, 汤吉, 缪杰, 叶青, 崔腾发, 董泽义, 韩冰, 孙贵成
地震地质    2022, 44 (3): 669-6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07
摘要525)   HTML26)    PDF(pc) (6006KB)(132)    收藏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 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 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 MS5.1 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 地电场、 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 台站观测环境、 空间电磁活动等影响因素后, 认为有6个地电阻率台站于震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加速下降—震后恢复”的变化过程, 7个地电阻率台站在震前1a内的归一化变化速率超过±2.4阈值; 滦县地电场NS和NW向测道于震前3个月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 且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向古冶地震方向偏移, 后恢复为沿滦县-乐亭断裂方向; 文安和丰宁极低频台清晰地记录到16hz天然源磁场同震变化, 磁场垂直分量的变化超过水平分量的2倍, 由于台站的地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 2个台站的电场观测值差别较大, 且电场同震扰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文中利用首都圈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反演了地下电性结构, 发现古冶地震的震源位于电性发生变化的边界附近, 北边为高阻区, 西南方向为低阻区, 宝坻和文安处于局部低阻区, 并据此初步分析了古冶地震的电磁现象特征。针对异常空间选择性问题, 认为可能与京津唐地区NEE和NW向2个主要共轭构造方向有关。对地震电磁异常机理开展研究时, 应从地震电磁同震现象入手, 从地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源和传播路径2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首都圈极低频电磁台网区地下电性结构探测
董泽义, 汤吉, 赵国泽, 陈小斌, 崔腾发, 韩冰, 姜峰, 王立凤
地震地质    2022, 44 (3): 649-6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06
摘要526)   HTML27)    PDF(pc) (13890KB)(318)    收藏

开展极低频电磁(CSELF)台网区、 台站的地下背景电性结构探测对于发挥其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首都圈CSELF电磁台网的每个台站附近布设了一条短的宽频带大地电磁剖面, 共完成了60个测点的数据采集, 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首先, 通过大地电磁一维反演获得每个台站和测点下方的电阻率结构; 然后, 利用二维反演技术获得每个台站沿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 最后, 对整个台网区的台站数据进行三维反演, 获得台网区三维地壳电性结构。结果表明, 华北北部阴山-燕山造山带、 中部的太行山地区和东部的胶-辽地块的地壳电性结构主要表现为高阻特征, 华北平原和山西断陷区域表现为相对低阻;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电性结构差异明显, 表现为电性边界带; 台网区的电性结构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性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首都圈CSELF台网区地下电性结构探测为区域的孕震环境、 地震电磁异常信号的产生机理以及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三维大地电磁AR-QN反演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
阮帅, 汤吉, 董泽义, 王立凤, 邓琰, 韩冰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282-13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2
摘要717)   HTML    PDF(pc) (10588KB)(153)    收藏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巨型活火山, 对其深部低阻岩浆囊的精确探测和准确定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用大地电磁方法研究深部电阻率结构是确定岩浆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文中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大地电磁自适应正则化拟牛顿反演程序,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了带地形三维反演, 获取了较合理的深部三维电性结构模型。 反演除拟合大地电磁主阻抗外, 同时增加了对横向不均匀性更灵敏的倾子数据, 并通过定性分析对比、 模型验证的方法确认了三维反演的电性结构可靠性。 三维电性结构模型比以前的二维解释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在有限稀疏的数据集下尽量精细地勾画了壳内低阻岩浆囊及通道的三维空间分布。 三维电性结构显示壳内岩浆囊位于天池东北部深10~30km处, 整体上岩浆囊和岩浆通道系统呈 “V”字形分布, 天池火山口的岩浆通道在天池以北10km的EW向剖面图上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利用单剖面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识别沙德和玉农希断裂
姜峰, 陈小斌, 董泽义, 崔腾发, 刘钟尹, 王培杰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44-14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9
摘要463)   HTML    PDF(pc) (9152KB)(124)    收藏
文中基于实测的单剖面大地电磁数据,研究了沙德和玉农希断裂的深部电性结构,并从识别浅部活动断裂的角度出发,对比了二维模型及不同反演参数下单剖面三维反演模型对已有断裂构造深部结构的分辨能力。研究表明,单剖面数据的二维反演模型与三维模型均能获得合理可靠的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综合二维和三维解释模型,在现有的观测数据条件下,文中分析发现沙德断裂和玉农希断裂可能均切割上地壳高阻层,并向深部延伸到中地壳高导层。玉农希断裂在剖面位置近自立(或高角度倾向SE)从地表向深部延伸,沙德断裂的深部倾向为SE。此外,文中的实测资料结果表明,在现有计算能力条件下,三维单剖面反演模型也具有分辨局部断裂构造位置和深部几何结构的能力。最后,文中的工作反映了合适的水平网格间距和模型光滑参数对三维单剖面反演模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过粗的水平网格尺寸和过大的模型水平光滑参数可能会导致三维单剖面反演模型无法正确分辨出浅部断裂构造。而在合理区间调整垂向网格的大小和数据误差门槛,可能对三维单剖面反演模型分辨浅部断裂构造的影响较小。带入倾子的三维单剖面反演能够进一步改善模型对出露地表的断裂构造深部几何结构的约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电磁台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张继红, 赵国泽, 董泽义, 王立凤, 韩冰, 王庆林, 唐廷梅, 王梅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39-12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11
摘要876)   HTML    PDF(pc) (4756KB)(326)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其结构复杂,是地震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区域。山东安丘和莒县电磁台都具有综合地电场和地磁场观测,两台分别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上。山东无棣电磁台位于郯庐断裂带西侧,属冀东-渤海断块,距安丘台230km,但此前未曾对该台站的地壳深部电性结构进行过探测研究。文中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T)对这3个电磁台站及其附近区域的探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台站的地壳电性结构有明显的差别,分别与台站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在每个台站及其附近的4个测点分别得到优良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等数据,经过一维和二维反演,获得了3个台站的地壳深部电性结构,并可与直流对称四级电阻率测深法得到的近地表的电性结构进行对比。无棣台及其附近具有稳定地块的成层性地壳深部结构,而安丘和莒县电磁台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壳电性结构,呈现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结构特点。安丘台和莒县台附近区域可分别以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为界,将地壳电性结构分成2部分,在断裂西侧即郯庐断裂带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阻层更发育,昌邑-大店断裂西侧的低阻体可能含丰富的流体,在区域的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云南景谷MS6.6地震震源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环境
程远志, 汤吉, 邓琰, 董泽义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52-3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0
摘要885)      PDF(pc) (7492KB)(295)    收藏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地区发生MS6.6地震,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震为逆走滑型,地震断层面走向140°,同时余震分布显示破裂面走向也为NNW向。文中对1条横穿景谷震区,与地震破裂面垂直的大地电磁测线数据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得到了震源区较为详细的地壳电性结构。结果表明:1)震源区电性结构可以分为4层:地表以下约4km为相对低阻层,主要由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组成,电阻率10~100Ω·m;地下5~10km为相对高阻层,可能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电阻率>1 000Ω·m;15~30km为中下地壳低阻层,电阻率<10Ω·m;30km以下为壳幔过渡层,电阻率值约为30Ω·m。2)景谷地震主震发生在高阻层和壳内低阻层的分界面上。3)对余震的震源深度统计发现5km和10km两个深度范围内余震较多,与电性梯度带的位置相对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董泽义, 汤吉, 陈小斌, 王立凤, 王继军, 孟补在, 白云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07-1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8
摘要808)      PDF(pc) (4854KB)(877)    收藏

在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完成了1条NW-SE走向长约900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工作;该剖面西北始于中亚造山带内部的贺根山杂岩带,向SE依次穿过宝力道弧、索伦-林西缝合带、温都尔庙杂岩带、白乃庙弧、内蒙地轴、燕山造山带、最后终止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辽河坳陷。采用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对所有测点的维性、区域地电走向进行了分析,沿剖面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二维性。利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剖面地下二维电阻率结构。从电性结构上看,沿剖面电阻率结构具有横向分块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电性区,呈现高阻-低阻-高阻的变化;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显示出不同的电阻率变化特征,前者变化剧烈,后者变化相对平缓;索伦-林西缝合带和内蒙地轴中下地壳分别存在1个大范围的低阻体,可能是由深部流体以及部分熔融所致。基于研究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我们推测:1)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最终缝合位置可能在锡林浩特断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之间的区域; 2)燕山造山带下较厚的高阻体可能起到了构造屏障的作用,使克拉通内外的上地幔顶部具有不同的对流模式,从而减弱了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董泽义, 汤吉, 周志明
地震地质    2010, 32 (3): 442-4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3.011
摘要1476)      PDF(pc) (4438KB)(1014)    收藏
根据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北京东部平原地区存在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该区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深部断面的延伸情况,2010年初,在北京顺义区庙卷村和朝阳区孙河地区附近完成了2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文中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隐伏活动断裂勘探的特点、资料采集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结果表明:CSAMT法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能给出工区内断裂的构造位置、倾向、断距以及发育规模,为地质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CSAMT法已经成为隐伏活动断裂探测中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汤吉, 詹艳, 王立凤, 徐建郎, 赵国泽, 陈小斌, 董泽义, 肖骑彬, 王继军, 蔡军涛, 徐光晶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39-745.  
摘要2329)      PDF(pc) (730KB)(1273)    收藏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11. 极低频台站电磁同震信号特征分析
韩冰 汤吉 赵国泽 王立凤 董泽义 范晔 孙贵成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

12. 首都圈极低频电磁台网区地下电性结构探测
董泽义 汤吉 赵国泽 陈小斌 崔腾发 韩冰 姜峰 王立凤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

13.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电磁异常现象
范晔 汤吉 缪杰 董泽义 崔腾发 叶青 孙贵成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