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结合野外考察的2022年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高分七号影像特征
王辽, 谢虹, 袁道阳, 李智敏, 薛善余, 苏瑞欢, 文亚猛, 苏琦
地震地质    2023, 45 (2): 401-4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6
摘要290)   HTML16)    PDF(pc) (22292KB)(216)    收藏

2022年1月8日, 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 MS6.9 地震。为及时全面了解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并准确判定发震构造, 文中通过对震后高分七号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 综合野外考察核实, 获得了门源 MS6.9 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情况, 并识别出多种典型的同震破裂地貌, 总结了多种同震地貌的影像特征。结果表明, 此次地震产生了2条主要的地表破裂带, 呈左阶斜列展布。北支主破裂带分布于冷龙岭断裂西段, 长约22km, 走向 100°N~120°E; 南支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莱山断裂东段的局部段上, 长约4km, 走向为N90°E, 2条破裂带总长约26km; 沿破裂带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左旋走滑同震地貌, 如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脊、挤压鼓包、左旋纹沟、左旋断错路基等; 在此基础上, 文中还对冷龙岭地区典型左旋地貌的累积位错进行了测量, 并与前人的测量结果作对比研究, 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文中基于高分影像对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开展研究, 不仅可为高分七号卫星数据的地质应用积累实例, 所得结果也可为未来构造地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河套盆地北缘大青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高泽民, 刘兴旺, 邵延秀, 谢虹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17-1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1
摘要699)   HTML    PDF(pc) (5897KB)(466)    收藏
位于河套盆地北缘的大青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对现今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利用地貌因子对河套盆地大青山段流域进行区域性构造地貌形态量化分析,以揭示该区运动特征的研究仍相对缺乏。文中以该区为例,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大青山流域水系网络和7个亚流域盆地的地形数据,定量统计各汇水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拟合其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改进的Chi-plot基岩河道分析方法——积分法,得到了大青山流域的河道纵剖面和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大青山流域的HI值中等,地貌发育阶段为壮年期;河道纵剖面揭示了多个河流裂点的存在,河道仍处于不均衡发育状态;河道陡峭指数在山体区呈高值分布。对比分析大青山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气候、岩性及构造的相关性,指示构造活动是控制大青山隆升及地貌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河流纵剖面及其构造意义
高效东, 谢虹, 袁道阳, 苏琦, 邵延秀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20-3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5
摘要819)   HTML    PDF(pc) (8309KB)(276)    收藏
石羊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其河流体系记录了最新的构造信息和构造活动。提取石羊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Matlab脚本提取了石羊河流域7条河流的纵剖面,并利用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获得了7条河流的陡峭系数、平均侵蚀量、凹曲度、裂点分布、高程、距河流出水口距离和流域面积等地貌信息。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各条支流至少存在1个主裂点,裂点上、下河段具有不同的陡峭度(ks)与凹曲度(θ),说明河流纵剖面裂点的上、下河段具有不同的发育趋势。对河流纵剖面、裂点分布及岩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浪河、金塔河、杂木河、西营河、东大河和西大河都具有"坡折式"裂点,处于瞬时状态。祁连山东段河流地貌演化主要与构造活动相关。利用本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相关裂点上游河道的凹曲度指标拟合出整条河流,得到石羊河流域的平均侵蚀量约488m,发源于古浪推覆体的6条支流的平均侵蚀量为508.5m。进一步计算研究区河网归一化的河流陡峭系数(ksn)并得到其空间分布,结合河流纵剖面和裂点分析结果对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ksn的结果显示下游段陡峭系数<60,中游明显大于下游。同时,位于构造结处的古浪推覆体其ksn值呈现高值,表明该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明显的构造抬升过程。文中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地貌演变处于非均衡状态,构造变形是祁连山东段地貌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着该区现今的地貌发育及演化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祁连山-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60-5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5
摘要1870)      PDF(pc) (6776KB)(736)    收藏

采用定量化的地貌因子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及其演化已成为构造地貌学的一种常用手段。祁连山-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是高原向NE方向挤压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区河流水系的地貌发育过程记录了高原隆升与挤压扩展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重要信息。位于祁连山北部山前的黑河流域向N穿过河西走廊和北山地区,其河流地貌的发育与祁连山的构造隆升直接相关。基于诸多地貌因子(面积-高程积分、地貌信息熵以及河流纵剖面)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黑河流域所涉及的祁连山东、西段的构造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如西段流域的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为0.541而东段仅为0.466 1;并且根据河流纵剖面分析得到的差异隆升值西段为754m,也远高于东段的219m;而降雨等气候因素则存在东强西弱的特点。综合对比分析发现,本区岩性与降水条件等对研究区地貌因子的影响有限;构造活动是地貌演化发育的主控因素,控制着该区现今的构造变形、地貌发育及其演化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邵延秀,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6, 38 (2): 240-2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2
摘要609)      PDF(pc) (5659KB)(187)    收藏
疏勒河流域盆地位于祁连山西段,跨越了该区多条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带,其所呈现的地貌特征反映了该区最新构造活动的信息。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系统提取了疏勒河流域及其4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疏勒河水系的Hack剖面以及河流坡降指标(SL),并对整个流域地形做了坡谱分析,获得了疏勒河流域的地貌特征。研究表明,疏勒河的流域地貌发育受到该区的阿尔金断裂、昌马断裂、托勒南山断裂以及疏勒南山断裂等强烈构造活动和区域岩性差异的影响,坡度以0°~35°的区段为主;整个流域盆地处于河流发育的"壮年期";构造活动是造成河流纵剖面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因素,局部河段同时还受到岩性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这表明在活跃的造山带内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中,活动断裂的构造作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兴旺, 谢虹, 苏琦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09-6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6
摘要790)      PDF(pc) (7467KB)(594)    收藏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在中国西北的汉藏交界地区(现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 “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的严重震害。经过对这次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考证和综合分析,认为其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卓尼和迭部三县交界的光盖山—迭山山区,发震时间很可能为唐会昌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843年1月31日或27日),震级可达7~7 1/2 级,震中烈度达Ⅸ~Ⅹ度。在这次地震破坏区附近发育了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和迭部-白龙江断裂等3条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特征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根据近年来对上述断裂的最新考察结果和对该区现今小震活动的对比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应与其中的光盖山-迭山断裂西段的最新构造活动有关,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为中国大陆近10多年来7级以上大震主体活动区——巴颜喀拉块体北部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东段的重要分支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构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