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
邹俊杰, 邵志刚, 何宏林, 高璐, 许月怡, 窦爱霞, 梁泽毓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6-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2
摘要469)   HTML15)    PDF(pc) (18854KB)(346)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km, 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 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 北段长约3km, 表现为几何结构相对简单、破裂宽度较窄的“集中型破裂”样式, 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南段长约12km, 表现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破裂宽度较宽的“弥散型破裂”样式, 具有断续性和新生性。震中区附近28个行政村的房屋倒塌数量和面积统计显示, 震中附近3个行政乡的受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将受灾行政村按地质地理环境分区, 受灾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近微观震中区、靠近地表破裂带的湖泊区、远离微观震中和地表破裂的近基岩山区。同震地表破裂解译表明, 登么错湖以北和以南存在2个未破裂的断层区段, 结合地震由南向北单侧破裂的过程及震后余震分布的特点, 认为南段未破裂区的地震危险性可能更高。在区域尺度上, 曲洛断裂、登么错断裂、郭加断裂、定结断裂这4条断裂组成的正断层对本次地震均有震后响应, 考虑近期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 曲洛断裂和定结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 依据此次地震特点, 文中提出在高寒高海拔、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断层变形样式弥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震害防御的对策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李玉江, 石富强, 张辉, 魏文薪, 徐晶, 邵志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2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7
摘要813)   HTML    PDF(pc) (7041KB)(405)    收藏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 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 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 计算结果显示,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 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 同时, 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 综合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 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71-2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2
摘要695)   HTML    PDF(pc) (2034KB)(781)    收藏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 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 地球物理、 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 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 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 1)目前, 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 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 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 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 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 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 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 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 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 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 横向分块”的特征, 尽管随着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大地测量、 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 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 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 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 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70-10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1
摘要726)      PDF(pc) (4944KB)(687)    收藏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全球及中国大陆强震时序活动特征
邵志刚, 马宗晋, 蔡晋安, 任金卫, 陈会忠, 张浪平
地震地质    2012, (4): 551-5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2
摘要1097)      PDF(pc) (7759KB)(1150)    收藏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 "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 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 "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 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 "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 "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 ≥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 "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