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陈长云, 尹海权
地震地质    2025, 47 (2): 384-4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2.20240151
摘要131)   HTML21)    PDF(pc) (9921KB)(79)    收藏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 MS7.1 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 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 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 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 面应变率等大地测量结果应用到经典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 给出各潜在危险区的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 并综合分析了乌什7.1级地震与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概率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新疆地区的速度场、 应变率场和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速度场方向变化与动力背景有关, 大小变化与天山构造带的吸收作用有关。南天山西段主压应变特征最为明显, 其次是阿尔金断裂带。各块体边界断裂带中NW走向的断裂带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NE或近EW向的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整个天山地区以挤压变形为主。基于乌什地震震前数据获取的高概率危险区段主要集中在南天山西段, 包括NE走向的迈丹断裂带、 那拉提断裂带和乌孙山脊断裂带, NW走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和克孜勒陶断裂带北西段等。北天山强震危险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阜康断裂带、 博格达断裂带西段等。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高发震概率迈丹断裂带上, 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海玛多7.4级地震GNSS同震水平位移的快速获取
李经纬, 陈长云, 占伟, 武艳强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073-10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3
摘要723)   HTML22)    PDF(pc) (4042KB)(410)    收藏

2021年5月21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导致玛多县及其周边地区受灾严重。为了快速获取GNSS同震位移场服务于震情快速研判, 文中采用多种方法对玛多地震的同震位移开展了针对性研究。采用1Hz高频动态差分、 震后5h静态解算及多天静态解算3种方法获取了同震位移, 经对比分析发现GAMIT/GLOBK的动态差分TRACK模块在利用高频数据获取同震形变时适用于近场形变量较大的测站, 对远场形变量小的测站则适用性不强; 震后5h静态解算获得的同震位移与多天静态解算结果相比时效性更强, 两者的数值相差1~4mm, 所反映的位移大小、 方向及影响范围都保持较强的一致性。综合GNSS资料分析表明, 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 且震源机制以左旋走滑为主, 距离震中区约40km的QHMD站(青海玛多)的W向位移约为24cm, N向位移约为8cm。从近场震后5h静态解和多天静态解的结果分析可知震后变形显著, 仍需持续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凉山地区新生代地壳缩短及其构造意义
陈长云, 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08, 30 (2): 443-453.   DOI: CNKI:SUN:DZDZ.0.2008-02-010
摘要2126)      PDF(pc) (3030KB)(1326)    收藏

大凉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具体指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以东的菱形地区。新生代以来大凉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不仅表现为沿区内大凉山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和逆冲2种分量的断层运动,还表现为轴向近SN的褶皱缩短。利用平衡剖面方法结合误差分析得出研究区的地壳平均缩短量为(10.9±1.6)km,缩短率为(17.8±2.2)%。研究区发生缩短变形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中新世和上新世(12~3.4MaBP),结合地壳缩短量计算出的研究区地壳缩短速率为(1.3±0.2)mm/a。对比沿大凉山断裂带的左旋滑动量,可以看出这种褶皱形式的地壳缩短在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向SE方向传递左旋位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4. 青海玛多7.4级地震GNSS同震水平位移快速获取方法
李经纬 陈长云 占伟 武艳强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