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石棉断裂的古地震
冯嘉辉, 陈立春, 王虎, 刘姣, 韩明明, 李彦宝, 高帅坡, 卢丽莉
地震地质    2021, 43 (1): 53-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4
摘要1172)   HTML    PDF(pc) (15854KB)(375)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动性是认识和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资料。 相较于中段和南段, 关于大凉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尤其是古地震资料非常缺乏。文中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在石棉断裂联合村处开挖了一组(2个)探槽, 揭露出断裂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通过古地震分析和炭样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 共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E1: 20925—16850BC; 事件E2: 15265—1785BC; 事件E3: 360—1475AD; 事件E4: 1655—1815AD。其中包括全新世以来的3次事件, 最新2次事件的复发间隔骤然缩短, 反映断裂活动可能正在加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重庆小南海滑坡原始地形恢复及滑坡体体积计算
周鑫, 周庆, 高帅坡, 李晓峰
地震地质    2020, 42 (4): 936-9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11
摘要559)   HTML    PDF(pc) (9428KB)(126)    收藏
重庆黔江小南海崩塌滑坡发生于1856年, 属于历史地震诱发滑坡。 由于无法获取震前的遥感影像及DEM数据, 只能依据相邻地区地貌类比、 数值模拟等推测滑坡发生前的原始地貌形态。 文中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拍、 水域密集人工测深等方法获取了小南海崩塌滑坡体及相邻地区的高精度DOM影像(数字正射影像图)和DEM数据。 选取相邻地区未发生崩塌滑坡的2类地貌形态作为参考,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高程曲面拟合, 对崩塌滑坡的原始形态进行恢复; 采用Geostudio软件判断在地震动作用下2类山体原始形态的边坡稳定性, 推测崩塌滑坡前山体的原始形态为高耸陡立、 坡度为70°~80°的陡坡; 并收集整理小南海堰塞坝2条测线、 11个钻孔的钻井资料, 通过钻井资料显示的谷底地形对恢复的河谷原始地形的可信度进行验证。 最后, 对拟合恢复的小南海山体原始DEM数据与滑坡后当前DEM数据进行填挖方计算, 以估算崩塌滑坡体的体积,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探讨, 最终认为挖方计算的结果较为可信, 滑坡体的体积为4.3×107m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李彦宝, 王栋, 高帅坡, 韩明明, 曾蒂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13-5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6
摘要755)   HTML    PDF(pc) (10730KB)(575)    收藏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 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 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 雅拉河断层、 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 前人认为这3条断层不均匀地分配了鲜水河断裂慧远寺以北段的应变。 然而, 关于雅拉河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歧制约了对这种应变分配模式的认识。 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 在雅拉措一带仍残留有一段长约1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水平位错2.5~3.5m; 断层晚第四纪地表活动行迹一直向S延至雅拉乡附近。 这些证据表明雅拉河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与色拉哈断层、 折多塘断层一样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 大地震的构造能力, 同样参与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变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展布及特征
徐良鑫, 冉勇康, 梁明剑, 吴富峣, 高帅坡, 王虎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1
摘要220)   HTML18)    PDF(pc) (16663KB)(98)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断裂活动最为直观的地貌证据, 其破裂样式、 同震位移量及空间几何展布特征是判定活动断裂分段及长期活动习性的重要依据。 文中在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开展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综合遥感解译、 野外断裂踏勘、 小型无人机航拍、 地表断错位移分析以及古地震槽探等方法, 根据在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的雄库尔—邵家庄之间和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等多处新发现的总体呈EW向展布的最新地表构造形变遗迹, 并对比历史文献记载中这2次地震震害的分布特征, 进一步厘定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及特征。 结果表明, 沿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分布的1842年M71/2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在雄库尔与巴里坤县城之间呈雁列状展布, 且自西向东还具有向巴里坤盆地中央扩展的趋势。 新厘定的地表破裂带长度至少可达65km, 最大水平位错量出现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多个冲沟水系的同震位错平均观测值为(4.1±1.0)m, 并具有约4m的特征位移量, 由此推断1842年M71/2历史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此外, 位于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的奎苏镇—伊吾盆地盐池乡附近的褶皱盲断层带应是1914年M71/2地震的发震构造, 该地震的地表变形带全长约90km, 表现为河漫滩等最新地貌面和冲积砾石层的显著褶皱变形, 并且有多处露头剖面显示与同震褶皱变形伴生的弯矩断层已断错至地表。 因此, 1914年M71/2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地表构造形变最为显著的奎苏镇东附近。 文中取得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了对巴里坤盆地2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及发震断裂的认识, 并可为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李彦宝,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67-9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2
摘要658)   HTML    PDF(pc) (7188KB)(320)    收藏
安宁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断层活动性,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断层滑动速率,能够为进一步揭示川滇地块的变形机制和运动学特征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目前安宁河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的北段,而南段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文中选择在安宁河断裂南段的大水沟和帽盒山2个地点,通过高精度影像解译、实地测量、探槽开挖及14 C年代测试,获得大水沟一带近3 300a以来断层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4mm/a,推测帽盒山地点的断层左旋位移速率可能为2.6~5.2mm/a。2个地点的位移速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该位移速率与安宁河断层北段基本一致,另外考虑到南北2段的古地震复发周期相近的特征,认为安宁河断层南北2段的断层活动性存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大路坝地震)崩滑体调查及其形成机制
周鑫, 周庆, 高帅坡
地震地质    2018, 40 (2): 410-4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9
摘要851)      PDF(pc) (12052KB)(158)    收藏
文中针对1856年大路坝地震触发的3处大型崩滑体进行调查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确定了各崩滑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获取相关地质地貌背景条件,并建立了高精度的三维图形;对各崩滑体的规模、形态等滑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基于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认为以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大路坝地震触发了3处大型崩滑体:1)在主压应力为NW-SE向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山体在短时间内受到1个自NW向SE方向地震动加速度的冲击;2)地层倾向与地震动方向一致,坡体发生顺层滑动,且由于地层缓倾,使崩滑距离较远;3)岩石中存在2组构造节理,经过长期风化,部分结构面贯通,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复杂冲积扇面构造活动信息——以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冲积扇面为例
高帅坡, 冉勇康, 吴富峣, 徐良鑫, 王虎,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93-8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3
摘要728)   HTML    PDF(pc) (8885KB)(325)    收藏
由于自然改造的持续,地貌形态复杂,判断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是否经历过构造作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构造地貌数据采集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文中结合野外调查和探槽等相关工作,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一处复杂的冲积扇面进行了高精度的DEM和DOM数据采集。针对正在发育的复杂冲积扇面,在对DEM进行地形解析和图像处理的基础上,采取了对扇面进行次级分区、逐个研究、相互佐证的方法,通过在次级分区内建立剖面集进行单独分析和邻近分区对比分析,明确了冲积扇面发育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作用和2.5m的垂直变形量,显示该技术方法是识别复杂冲积扇残存构造信息并提取相关活动构造参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李东雨,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23-6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1
摘要1051)   HTML    PDF(pc) (18149KB)(957)    收藏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和2013年芦山M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 000~2 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