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3-06
    目录
    地震地质1996年第18卷第1期目录
    1996, (1):  0-0.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活动断裂带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例
    张景发, 王四龙, 侯孝强
    1996, 18(1):  1-16. 
    摘要 ( )   PDF (87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活动往往引起地貌景观和水系格局等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颜色以及空间纹理特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鲜水河地区TM图像进行了参量统计、增强变换等处理,还进行了水系特征、纹理特征、波谱分析以及含水性信息等专题信息的提取研究,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方法。
    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张国民
    1996, 18(1):  17-24. 
    摘要 ( )   PDF (10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
    安欧, 高国宝
    1996, 18(1):  25-29. 
    摘要 ( )   PDF (7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龙门山断裂带测区,选取3个小区深钻孔系列的岩心,测量了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力场的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分量、水平和铅直最大剪应力,及其应变能密度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它们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估算了该断裂带岩体中储存的宏观残余弹性应变能的量级。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区推覆与反向冲断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郝杰, 周新华, 李齐, 陈文寄
    1996, 18(1):  30-36.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中国西部强震的地表破裂规模与震级、复发时间间隔关系的研究
    叶文华, 徐锡伟, 汪良谋
    1996, 18(1):  37-44. 
    摘要 ( )   PDF (1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我国西部走滑型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L和位移量D与震级Ms和复发时间间隔T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震级Ms和复发间隔T不仅与L值有关,还同时与D值相关;乘积LD值可用来估算震级Ms,比值D/L与复发间隔T密切相关;对于MsLD值给定的地震,D/L值大(即L值小或D值大)的地震,有较长的复发间隔;当破裂长度L一定时,有较长复发间隔的地震,MsLD值较大;当位移量D相同时,MsLD值较大地震的复发间隔较短。
    一种应用于地震长期预报中的概率增益模型
    金学申, 戴英华, 马桂华, 赵云荣
    1996, 18(1):  45-51. 
    摘要 ( )   PDF (7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推导的前兆存在时强震发生的条件概率表达式,讨论了地震发生的概率增益模型。同时,由空间地震活动和地震资料的不均一性,研究了平稳条件概率的各种计算方法。最后,以华北地区的各地震带为例,用多种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平稳无条件概率和河北北部区域未来10年的强震发生概率。
    第四纪地壳垂直运动的统计分析
    黄秀铭
    1996, 18(1):  52-58.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第四纪地壳运动降幅统计指标,即均化值H、标准差σ、非对称As及峰态Ku,揭示工作区各亚区不同的地震动力学特征,从而为地震危险性评估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定量的地质标志。
    伊舒断裂带南、北段震源参数研究
    董瑞树, 刘志平, 冉洪流
    1996, 18(1):  59-65. 
    摘要 ( )   PDF (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时间城小地震地震图的方法,研究了震源参数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据初步研究结果,伊通-舒兰断裂南、北两段的震源应力降与Q值存在差异。该方法是断层的震源深度范围内介质特性研究的补充,为断裂的分段提供一个重要方法。
    山西阳高~河北容城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初步解释──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赵国泽, 汤吉, 刘铁胜, 詹艳, 江钊
    1996, 18(1):  66-74. 
    摘要 ( )   PDF (1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及其在阳高~容城剖面的大地电磁资料解释中的应用。在某些测点局部电流畸变的影响较严重,用张量分解技术对资料分析后表明,沿剖面的区域异常总体上具二维性质,分解技术处理后的视电阻率和相位资料与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性。事实表明,阻抗张量分解技术是对大地电磁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有力工具。
    大同盆地内砂板梁上断裂新活动及其力学实验模拟
    董文忠, 侯建军, 梁海华, 郑文涛
    1996, 18(1):  75-82. 
    摘要 ( )   PDF (5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野外现场力学实验及室内力学实验模拟断裂的新活动,来研究砂板梁新隆起的活动构造特征和类型。旨在从实验模拟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活动构造,特别是对断裂新活动在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特殊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寻找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断裂新活动的有效识别标志,这是准确判定断裂新活动的关键,对工程地质评价及区域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华北7级以上大地震的等距有序性
    徐道一, 郑炳华, 张存德, G. Asteriadis, D. Arabelos
    1996, 18(1):  83-90. 
    摘要 ( )   PDF (8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研究华北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空间有序性。震中图象可用简单几何形式,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描述。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的边长进行统计,边长在240~650km范围内。大地震之间的等距使我们重新考虑大地震与地表地质构造的关系。因而提出大地震形成与地壳深处的构造关系较为密切,而地表断裂仅是其间接效应和反映。
    宁夏沙坡头地区黄河弯曲的成因
    刘传正
    1996, 18(1):  91-96. 
    摘要 ( )   PDF (8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宁夏沙坡头地区,黄河出黑山峡进入中卫盆地处形成一个异常的“Ω”型的弯曲。这不是一般的蛇曲,而是一个穿过两组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的活动走滑断裂的河流位错现象。它的出现与此处近东西向的中卫-同心断裂系的左旋走滑和北北西向的常乐-兴仁断裂系的右旋走滑活动的双重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