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05
    目录
    地震地质1996年第18卷第2期目录
    1996, (2):  0-0. 
    摘要 ( )   PDF (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青藏高原地壳形变
    王琪, 游新兆, 王启梁
    1996, 18(2):  97-103.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拉萨、日喀则地区两条基线的观测结果分析,得到了拉萨地块近南北向地壳形变率为(7.0±2.3)mm/a及近东西向(7.4±2.3)mm/a的形变速率,与震源机制解的结论十分接近。同时监测到相对于拉萨南北向7.3cm和东西向4.1cm的震后形变位移,显示出GPS在地震监测及与地震相关的地壳形变研究的广阔前景。
    科研简讯
    CO2-H2O平衡法分析常量水中氧同位素的一些计算问题
    刘士琳, 严正
    1996, 18(2):  104-108. 
    摘要 ( )   PDF (5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
    陈文寄, 李齐, 周新华, 尹安, T. M. 哈里森
    1996, 18(2):  109-115. 
    摘要 ( )   PDF (8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西藏泽当地区冈底斯逆冲断层(GT)和念青唐古拉山峰东侧两条山谷(NT)中8个钾长石样品的MDD冷却历史,对钾长石低温阶段异常高年龄进行了C1校正,得到了两次明显的快速冷却事件。前者(GT)提供了网底斯逆冲断层的活动时间27~24Ma、下限年龄约18Ma和最小滑动速率(12±6)mm/a.后者(NT)表明在约8Ma,即正断层运动开始时,西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增厚和抬升可能已达到了近于现今的高度和水平。
    科研简讯
    铲式断层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数值模拟
    陈开平, 马瑾
    1996, 18(2):  116-118.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递进变形的观点出发,对铲式断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认为铲式断层是由于先存断层在变形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旋转变形的结果,并用动态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形象地再现了高角度断层逐渐演变为铲式断层的过程。
    科研简报
    青藏高原西北缘地球动力学初探
    郑剑东
    1996, 18(2):  119-127. 
    摘要 ( )   PDF (1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新构造单元划分、活动断层、活动褶皱、地壳升降运动、地震活动及新生代火山活动等方面论述了该地区的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最后讨论了该区和青藏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认为青藏高原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和碰撞作用,又有塔里木块体的向南楔入,既有高原物质向外扩展作用,又有周边拗陷向高原内部渗透作用,所以青藏高原的岩石圈是处于一个四面受压,上出下入的动力学状态。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
    高名修
    1996, 18(2):  129-142. 
    摘要 ( )   PDF (7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一的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面和云南高原面,早更新世后完全分裂解体,海拔高度分别为4500~5000m和2000~2500m.二者间的北东向块断过渡带,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层层倾斜、陡降,构成青藏高原东南缘,其鲜明的构造地貌、最新断裂活动、广泛的水热显示、强烈的地震活动表明这是一条现代构造活动带。跨该带的两期GPS测量结果(1992,1994)揭示其为NW-SE向拉张性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支持其属热动力和重力均衡调整边界。
    科研简讯
    利用GIS系统建立中国活动断裂信息咨询分析系统
    于贵华, 邓起东, 邬伦, 程承旗
    1996, 18(2):  156-160. 
    摘要 ( )   PDF (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数据库的分析、设计技术,建立以Citystar为工作环境的中国活动断裂信息咨询分析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给出信息查询结果实例,并就信息咨询系统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科研简报
    长江三峡工程区微震的观测与研究
    马文涛, 杨清源, 陈献程, 胡平, 胡毓良, 赵蒙
    1996, 18(2):  161-168. 
    摘要 ( )   PDF (1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长江三峡库首区沿江段、盐关和仙女山断裂带3个小孔径台网近3年的地震强化观测,发现该地区同时存在着天然地震和矿山地震。其中黄陵背斜轴部结晶花岗岩体内没有观测到极微震活动;西缘秭归香溪至龙马溪一带存在着百余次微震,最高震级为ML2.5级盐关地震,与这一带的矿山开采有关;东缘宜昌石门附近也分布有数次微震;在黄陵背斜外围区域分布着若干3~4级(ML)弱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弱活动构造格局。
    山西六棱山北麓晚第四纪不规则断裂作用的地貌学研究
    徐锡伟, 米仓伸之, 铃太康弘, 邓起东, 汪一鹏, 王存玉, 竹内章
    1996, 18(2):  169-181. 
    摘要 ( )   PDF (2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航片判读和野外核查相结合的途径确定了六棱山北麓晚第四纪时期的基本地貌单元及其形成时代,研究了六棱山北麓断裂的地貌学和构造学分段性特征,通过对断错地貌面的地形剖面的高精度实测,获得了表征六棱山北麓断裂作用时空不规则性的定量资料──晚第四纪断层滑动速率随时间的涨落特性,指出距今1.56~0.76万a时段是六棱山北麓断裂作用的强烈活跃期。
    华北、扬子、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
    程国良, 孙宇航, 孙青格, 王立红
    1996, 18(2):  182-192. 
    摘要 ( )   PDF (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