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20
    目录
    地震地质2019年第41卷第3期目录
    2019, 41(3):  0-0.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李光涛, 苏刚, 程理, 李峰, 吴昊
    2019, 41(3):  545-5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1
    摘要 ( )   HTML   PDF (102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位于哈巴和玉龙雪山北麓,属于川西北次级块体西南边界,断裂总体走向310°~320°,是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了解该断裂的活动性质、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等对分析川西北次级块体运动,研究该断裂与玉龙雪山东麓断裂的交切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1 ︰ 5万活动断层地质填图,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陡坎地貌、地表破裂、典型断层剖面以及河流阶地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断裂活动性可分为马家村-大具次级段和大具-大东次级段。2)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马家村-大具次级段断错了全新世冲洪积扇,形成了地表破裂,为全新世活动段;而大具-大东次级段虽然也断错了晚更新-全新世地层,但其断错规模及滑动速率均较小,由此认为其全新世以来活动较弱。3)通过分析断裂沿线断层陡坎、水平位错及地表破裂等地质地貌问题,认为马家村-大具次级段的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0.8mm/a,水平滑动速率为1.5~2.4mm/a;大具-大东次级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正断为辅,其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mm/a。4)在大具盆地内发现的NW向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时代很年轻,不排除是1966年中甸6.4级地震或1996年丽江7.0级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
    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徐良鑫, 卞菊梅, 呼楠, 田勤虎, 田伟新, 段蕊
    2019, 41(3):  561-5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2
    摘要 ( )   HTML   PDF (106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1垂直错距最大约7.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 170±530) 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0((8 630±20) Cal a BP)产生了约0.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0((4 390±20) 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 630±20) 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1~0.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9m。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张鹏, 张媛媛, 李丽梅, 蒋新, 孟科
    2019, 41(3):  576-5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3
    摘要 ( )   HTML   PDF (90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853±0.012)~(2.92±0.3) ka 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冲积扇河流阶地演化对走滑断裂断错位移的限定
    许斌斌, 张冬丽, 张培震, 郑文俊, 毕海芸, 田晴映, 张逸鹏, 熊建国, 李志刚
    2019, 41(3):  587-6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4
    摘要 ( )   HTML   PDF (67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滑动速率是活动断裂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断裂两盘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断裂带上应变能累积速率的重要表现,常被用于评价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区域河流地貌特征及水系演化会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因此分析河流地貌演化是研究构造变化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限定断裂滑动速率较为可靠的方法。在总结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河流阶地位错模式和位错量的测量方法,并以阿尔金断裂东端断裂近垂直穿过的高岩沟为例,建立了其河流阶地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断裂位错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阶地因断裂活动形成的位错量。结合前人的阶地测年结果,估算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在该段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0±0.51) mm/a。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2019, 41(3):  603-6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5
    摘要 ( )   HTML   PDF (48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武隆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武隆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24°、倾角为16°、滑动角为-<sup> ̄108°,节面Ⅱ的走向为223°、倾角为75°、滑动角为-85°;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SW向,深度集中于5~8km。分析表明,余震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一致,且符合文复断层走向SW、倾向NW、倾角60°~73°的产状特征。由此推测此次武隆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复断层,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发震模式。
    广西苍梧MS5.4地震震源深度
    赵韬, 储日升, 倪四道, 王莹, 周勇, 曾祥方
    2019, 41(3):  619-6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6
    摘要 ( )   HTML   PDF (43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发生的MS5.4地震是广西测震台网自建立以来所记录到的区域内最强地震。不同机构对于此次事件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目录显示其深度为24.5km,而全球矩心矩张量研究中心(Global CMT)测定的深度为15.6km。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广西苍梧地震的震源深度,文中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初步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然后使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苍梧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Rayleigh波振幅谱和sPL震相方法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获得的苍梧MS5.4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为(13±3) km,CAP方法反演的深度为10km,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深度结果为9~10km,sPL震相测定深度结果为10km,最终确定广西苍梧MS5.4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km,这表明此次事件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本文结果同时表明,USGS地震目录在研究区的震源深度精度有待提高。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2019, 41(3):  633-6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7
    摘要 ( )   HTML   PDF (37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张群伟, 朱守彪
    2019, 41(3):  649-6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8
    摘要 ( )   HTML   PDF (105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活断层丰富、地震频发。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其频繁的地震活动备受关注。为此,文中根据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计算了1820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地震(MS ≥ 6.0)引起的同震及震后介质黏弹性松弛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自1888年渤海湾地震发生后的24个地震中,共有19个落在了库仑应力变化的正值区域,触发率达79%;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宁河-新乡地震带的滦县-乐亭断裂、潘庄西断裂、东明-成武断裂、郓城断裂、隆尧断裂,郯庐地震带的营口-潍坊断裂,首都圈地区夏垫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其地震危险性相对较高,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017年9月4日临城ML 4.4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
    李赫, 谢祖军, 王熠熙, 王晓山, 董一兵, 张辉, 彭钊, 刘文兵, 高也, 王丽霞
    2019, 41(3):  670-6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9
    摘要 ( )   HTML   PDF (61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9月4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发生了ML4.4地震,临城及周边地区震感明显。此次地震发生在地震较少的临城县,是邢台地区近年来的一次显著地震,研究其发震机理对认识曾于1966年发生MS7.2地震的邢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河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临城ML4.4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然后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对该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最后采用sPL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精确测定。结果显示,临城地震序列主轴沿NE向分布,深度剖面揭示倾向SE,深度集中在6.5~8.2km,平均约7km。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6°、69°和-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3°、53°和-153°,由此可知该地震为具有少量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起始破裂深度约7.5km,矩心深度6km,多个台站观测到的sPL深度震相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矩心深度的可靠性,地震由深部向浅部破裂。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和地震序列定位结果分析,认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根据1966年邢台地震发震机理的启示,推测发震断层为临城地区滑脱构造面之下的一条走滑兼具较小正断分量的潜伏断层。本次地震是深部断裂的一次应力调整,并没有导致深浅部断裂的贯通破裂,因此该地区仍然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孕震机理分析
    陈兆辉, 孟小红, 张双喜, 刘金钊, 王同庆, 张品, 韦少港
    2019, 41(3):  690-7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0
    摘要 ( )   HTML   PDF (61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2013-2016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鲁甸和景谷地震前后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分析重力场变化与构造运动、物质密度变迁和强震孕育的关系和规律,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物质变化、动力学过程及地震孕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鲁甸、景谷震前震源区重力场变化呈现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的剧烈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特征,显示了孕震期间震源区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深部物质变化过程;2)2013年9月-2014年4月重力场变化的小波多尺度分解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和尺度的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分布及活动断裂带位置相关性显著,表明研究区地震孕育与断裂运动以及地壳、上地幔内物质密度分布变化关系密切,可能受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复杂深部动力学过程影响;3)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动力学过程,对强震多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附近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文中的研究结果对地球构造运动、地震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岩石圈主要各向异性矿物的CPO特征及其对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启示
    商咏梅, 杨彧, 杨晓松
    2019, 41(3):  704-7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1
    摘要 ( )   HTML   PDF (62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波各向异性主要受岩石中矿物晶格优选方位(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CPO)的影响,橄榄石的CPO控制着上地幔的地震波各向异性。将岩石中矿物的CPO与全岩地震波各向异性相结合,可以解释在全球不同构造单元观测到的地震波各向异性,从而进行构造变形和动力学过程分析。文中在总结岩石圈主要各向异性矿物的CPO和各向异性特征的基础上,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地幔包体为例,对其显微组构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地幔的构造环境发生改变,岩石圈地幔无法解释观测到的剪切波分裂(SKS)地震波各向异性,需要考虑其他各向异性来源。由此可见,研究岩石圈地幔矿物的CPO对合理约束地球物理测量资料和分析岩石圈变形特征至关重要。
    汶川MS8.0地震前后远震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的变化特征
    宋春燕, 邵学钟, 马瑾
    2019, 41(3):  726-74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2
    摘要 ( )   HTML   PDF (82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tPS=tPS-t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四川地震台网的YZP和JJS 2个台站记录到的兴都库什、苏门答腊南部地区2组震中距变化<3°的远震数据,得到2个台站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后记录的PS转换波与初至P波到时差ΔtPS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ΔtPS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过程;汶川地震前约2a内ΔtPS出现明显的降低过程,最大降幅达0.2~0.3s,超过测量误差4~5倍;震前2~3个月低值有一定程度的回返。文中讨论了可能引起ΔtPS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远震转换波法在地震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
    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顾勤平, 杨浩, 赵启光, 孟科, 王金艳, 李云, 马董伟
    2019, 41(3):  743-7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3
    摘要 ( )   HTML   PDF (106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E向的区域性深大断裂——金坛-如皋断裂为苏北坳陷区和南通隆起区的分界断裂。为了调查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的空间位置、性质和断裂构造特征并重新厘定其活动性,文中在石油地震勘探剖面提供的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大体空间位置及反射标志层的基础上,布设了4条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剖面,对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获得了测线控制范围内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成像结果。结果表明,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并非单一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NEE走向的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浅层地震叠加剖面揭示活动性更强的南支上断点埋深235~243m,断错了下更新统底界,结合测线周边的钻孔资料推测其最新活动时代为第四纪早更新世(QP1)。文中的研究结果为确定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的位置及其活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资料。
    面向地震应急的自媒体信息挖掘模型
    苏晓慧, 邹再超, 苏伟, 李林, 刘峻明, 张晓东
    2019, 41(3):  759-7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4
    摘要 ( )   HTML   PDF (73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正日益成为普通公众及时发布和获取灾情信息的最主要、最便捷的新途径,在这类平台获取的数据中隐藏了大量记录灾情现状的文字、图片等信息。文中首先对海量的历史灾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面向地震应急的信息类别体系和危急度评价体系;基于此训练了用于信息分类的朴素贝叶斯模型,模型的准确率为73.6%;同时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和语义计算模型这种特征融合的分类方法,对灾情信息的危急度进行评价,评价模型的准确率为89.2%。该模型能够在震后实时地对自媒体中出现的灾情信息进行爬取、分类和评价等操作,可从海量的自媒体信息中挖掘出少量危急又重要的信息,以辅助震后的灾情研判和精准救援。文中最后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事件为例,从地震烈度速报、震后精准救援2个角度对挖掘数据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应用2类Newmark简易模型进行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评估
    马思远, 许冲, 王涛, 刘甲美
    2019, 41(3):  774-7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5
    摘要 ( )   HTML   PDF (53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 ̄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验公式,结合汶川地震的IaPGA参数分布,获得了基于2个地震动参数的滑坡位移分布图。大体上,基于Ia参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略好于基于PGA参数简易模型的评估结果。基于Ia的评估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然而,2种Newmark模型反演得到的滑坡面积要明显大于实际滑坡物源区的面积。这提醒我们基于当前岩性和地震动数据只能获得宏观区域的滑坡相对危险性。而通过更为准确的地形数据和输入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位移结果的精确度。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火山活动的环境响应
    曲长胜, 邱隆伟, 杨勇强, 余宽宏, 汤丽莉, 万敏
    2019, 41(3):  789-8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6
    摘要 ( )   HTML   PDF (75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干酪根鉴定和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技术方法,明确了岩石学特征、有机质组分类型及赋存状态、碳氧同位素值特征,结合准噶尔盆地二叠纪地层特征及火山机构分布,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沉积时期火山活动的环境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岩性为火山物质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火山物质为凹陷周缘或远源火山活动输入。有机质组分以降解藻和沥青质体为主,来源于遭受降解作用的低等水生藻类。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介于6.8‰~9.7‰,平均值为8.3‰,具有向正高值漂移的特征,氧同位素介于-11.9‰~-4.3‰,平均值为-6.2‰。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地层特征及火山机构分布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时期盆地范围内火山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凹陷内部火山活动较弱,受其周缘火山活动的影响强烈。火山活动期间,飘落湖盆中的火山物质释放出大量营养元素有利于藻类等有机生物生长,在安静还原的水体环境中,有机质呈藻纹层分布,碳同位素具有正高值特征。火山活动间歇期,湖平面下降,湖泊底部水体向氧化环境转变,有机质遭到降解,以局部顺层富集或分散状分布,碳同位素值降低。凹陷周缘及盆地范围内长期、频繁的火山活动促使藻类等低等生物繁盛是碳同位素具有正高值特征及规律变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