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5, Vol. 47 ›› Issue (4): 1222-1243.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4.20240044
董春丽1,2)(), 郭文峰1,2), 刘瑞春1,2),*(
), 丁大业1,2)
收稿日期:
2024-04-11
修回日期:
2025-01-17
出版日期:
2025-08-20
发布日期:
2025-10-09
通讯作者:
刘瑞春, 男, 1982年生, 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壳方面的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董春丽, 女, 1974年生, 2001年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专业学士学位, 高级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和数字应用方面的研究, E-mail: nzy2001@126.com。
基金资助:
DONG Chun-li1,2)(), GUO Wen-feng1,2), LIU Rui-chun1,2),*(
), DING Da-ye1,2)
Received:
2024-04-11
Revised:
2025-01-17
Online:
2025-08-20
Published:
2025-10-09
摘要: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 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 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 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与NNW-SSE向的水平拉伸; 震源类型以正断、 走滑、 正走滑型为主, 兼有少量逆断型和逆走滑型, 且多位于临汾和长治一带。针对山西中南部分区的研究结果表明, 太原、 临汾、 运城和长治不同构造断陷区之间存在应力差异和震源类型差异, 该差异与太原和运城2个盆地处于山西地堑系的拉张扩展部位、 临汾盆地处于剪切部位相吻合, 是各区局部特殊的构造、 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周围应力调整变化的体现。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今区域应力环境下, 这些构造区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关联性, 认为目前山西南部可能是未来中等地震活动跃迁的重点区域, 需引起重视。
董春丽, 郭文峰, 刘瑞春, 丁大业.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J]. 地震地质, 2025, 47(4): 1222-1243.
DONG Chun-li, GUO Wen-feng, LIU Rui-chun, DING Da-y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ACTIVITY CORRE-LATION OF SMALL TO MEDIUM EARTHQUAKE SOURCE MECHANISM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5, 47(4): 1222-1243.
图2 研究区台站分布和314次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中震中分布标注序号的6次ML≥4.0地震与右上角从右向左的6次震源机制解沙滩球对应, 上排红色的沙滩球为Snoke方法的结果, 下排暗红色的沙滩球为CAP方法的结果
Fig. 2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314 earthquake epicenters.
震级段 | 太原区 | 临汾区 | 长治区 | 运城区 | 合计 |
---|---|---|---|---|---|
2.4~2.9 | 66 | 67 | 15 | 20 | 168 |
3.0~3.9 | 61 | 35 | 16 | 20 | 132 |
4.0~4.9 | 6 | 2 | 0 | 4 | 12 |
5.0~5.9 | 1 | 0 | 0 | 1 | 2 |
合计 | 134 | 104 | 31 | 45 | 314 |
表1 本研究4个分区震源机制解地震震级分段统计频次表
Table1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segments for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 in four study zones
震级段 | 太原区 | 临汾区 | 长治区 | 运城区 | 合计 |
---|---|---|---|---|---|
2.4~2.9 | 66 | 67 | 15 | 20 | 168 |
3.0~3.9 | 61 | 35 | 16 | 20 | 132 |
4.0~4.9 | 6 | 2 | 0 | 4 | 12 |
5.0~5.9 | 1 | 0 | 0 | 1 | 2 |
合计 | 134 | 104 | 31 | 45 | 314 |
图4 震源机制解应力轴参数和节面参数归一统计图(橘色为节面Ⅰ, 绿色为节面Ⅱ)
Fig. 4 Normalized statistical chart of stress axis parameters and Fault Plane parameters for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grey represents node surface Ⅰ and black represents node surface Ⅱ).
震源机制解参数 | 太原区 | 临汾区 | 长治区 | 运城区 | ||
---|---|---|---|---|---|---|
P轴 | 方位 | NE—NEE | NNE—NEE | NEE-SWW | SWW-NEE | |
倾伏角 | 30°~70° | 0°~60° | 30°~40° | 30°~50° | ||
T轴 | 方位 | NW—NNW | NW—NNW | NNW-SSE | NW—NNW | |
倾伏角 | <30° | <40° | 10°,40° | <60° | ||
B轴 | 方位 | NEE-SWW | 以NEE-SWW为主 | NW | SW、NNE、NEE | |
倾伏角 | <60° | <60° | <60° | <60° |
表2 由震源机制解显示的山西中南部分区的优势应力轴特征
Table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inant stress axis in the central-southern region of Shanxi as indicated b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震源机制解参数 | 太原区 | 临汾区 | 长治区 | 运城区 | ||
---|---|---|---|---|---|---|
P轴 | 方位 | NE—NEE | NNE—NEE | NEE-SWW | SWW-NEE | |
倾伏角 | 30°~70° | 0°~60° | 30°~40° | 30°~50° | ||
T轴 | 方位 | NW—NNW | NW—NNW | NNW-SSE | NW—NNW | |
倾伏角 | <30° | <40° | 10°,40° | <60° | ||
B轴 | 方位 | NEE-SWW | 以NEE-SWW为主 | NW | SW、NNE、NEE | |
倾伏角 | <60° | <60° | <60° | <60° |
图5 研究区内应力场P轴、 T轴空间水平投影分布图 图中虚线框为研究区应力轴方向特殊的区域
Fig. 5 Spatial horizontal projection distribution map of stress field P-axis and T-axis in the study area.
倾角 | 震源类型 | ||
---|---|---|---|
P轴/(°) | B轴/(°) | T轴/(°) | |
pl≥52 | pl≤35 | NF(正断) | |
40≤pl<52 | pl≤20 | NS(正走滑) | |
pl<40 | pl≥45° | pl≤20 | SS(走滑) |
pl≤20 | pl≥45° | pl<40 | SS(走滑) |
pl≤20 | 40≤pl<52 | TS(逆走滑) | |
pl≤35 | pl≥52 | TF(逆断) |
表3 根据P、 B、 T轴倾角判断应力类型的方法(Zoback, 1992)
Table3 Stress regime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plunge(pl) of P, B and T axes(Zoback, 1992)
倾角 | 震源类型 | ||
---|---|---|---|
P轴/(°) | B轴/(°) | T轴/(°) | |
pl≥52 | pl≤35 | NF(正断) | |
40≤pl<52 | pl≤20 | NS(正走滑) | |
pl<40 | pl≥45° | pl≤20 | SS(走滑) |
pl≤20 | pl≥45° | pl<40 | SS(走滑) |
pl≤20 | 40≤pl<52 | TS(逆走滑) | |
pl≤35 | pl≥52 | TF(逆断) |
类型 | 频次 | 合计 | 比例/% | |||
---|---|---|---|---|---|---|
长治区 | 临汾区 | 运城区 | 太原区 | |||
NF | 4 | 31 | 12 | 64 | 111 | 35.35 |
NS | 9 | 10 | 5 | 10 | 34 | 10.83 |
SS | 5 | 27 | 7 | 30 | 69 | 21.98 |
TF | 5 | 19 | 6 | 3 | 33 | 10.51 |
TS | 1 | 3 | 2 | 2 | 8 | 2.54 |
U | 7 | 14 | 13 | 25 | 59 | 18.79 |
合计 | 31 | 104 | 45 | 134 | 314 | 100.00 |
表4 本研究震源机制分区分类统计表
Table4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table of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 in this study by zones
类型 | 频次 | 合计 | 比例/% | |||
---|---|---|---|---|---|---|
长治区 | 临汾区 | 运城区 | 太原区 | |||
NF | 4 | 31 | 12 | 64 | 111 | 35.35 |
NS | 9 | 10 | 5 | 10 | 34 | 10.83 |
SS | 5 | 27 | 7 | 30 | 69 | 21.98 |
TF | 5 | 19 | 6 | 3 | 33 | 10.51 |
TS | 1 | 3 | 2 | 2 | 8 | 2.54 |
U | 7 | 14 | 13 | 25 | 59 | 18.79 |
合计 | 31 | 104 | 45 | 134 | 314 | 100.00 |
地层 | 层厚/km | vP/km·s-1 | vS/km·s-1 | 密度/g·cm-3 |
---|---|---|---|---|
上地壳 | 21 | 6.18 | 3.62 | 2.75 |
下地壳 | 20 | 6.79 | 3.97 | 2.94 |
莫霍面 | 0 | 7.95 | 4.52 | 3.31 |
表5 CAP方法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
Table5 Crustal velocity model using the CAP method
地层 | 层厚/km | vP/km·s-1 | vS/km·s-1 | 密度/g·cm-3 |
---|---|---|---|---|
上地壳 | 21 | 6.18 | 3.62 | 2.75 |
下地壳 | 20 | 6.79 | 3.97 | 2.94 |
莫霍面 | 0 | 7.95 | 4.52 | 3.31 |
图8 利用CAP方法反演2016年12月18日ML4.6地震深度拟合图(a)和波形拟合图(b)
Fig. 8 Depth fitting(a)and waveform fitting(b)of ML4.6 earthquake on December 18, 2016, inverted by CAP method.
序号 | 发震时间 (BJT) | 震级 ML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使用 方法 | |||||||
---|---|---|---|---|---|---|---|---|---|---|---|---|---|---|---|
走向 /(°) | 倾角 /(°) | 滑动角 /(°) | 走向 /(°) | 倾角 /(°) | 滑动角 /(°) | 方位 /(°) | 倾角 /(°) | 方位 /(°) | 倾角 /(°) | 方位 /(°) | 倾角 /(°) | ||||
1 | 2011-08-02 | 4.2 | 76 | 88 | 30 | 344 | 60 | 177 | 206 | 19 | 304 | 23 | 80 | 60 | Snoke |
19:57:15.0 | 81 | 86 | 40 | 348 | 50 | 175 | 207 | 24 | 312 | 30 | 85 | 50 | CAP | ||
2 | 2014-04-04 | 4.1 | 125 | 84 | -40 | 220 | 51 | -172 | 75 | 32 | 179 | 22 | 297 | 50 | Snoke |
23:16:40.2 | 121 | 75 | -42 | 224 | 50 | -160 | 74 | 40 | 178 | 16 | 285 | 46 | CAP | ||
3 | 2016-12-18 | 4.6 | 69 | 41 | -105 | 269 | 51 | -77 | 234 | 79 | 170 | 5 | 81 | 10 | Snoke |
11:08:50.2 | 71 | 49 | -100 | 266 | 42 | -79 | 283 | 82 | 168 | 4 | 78 | 8 | CAP | ||
4 | 2020-01-06 | 4.2 | 271 | 29 | -29 | 27 | 76 | -116 | 267 | 52 | 137 | 27 | 33 | 25 | Snoke |
22:21:25.6 | 271 | 56 | -29 | 18 | 66 | -142 | 238 | 43 | 143 | 6 | 46 | 47 | CAP | ||
5 | 2022-02-20 | 4.1 | 94 | 52 | -12 | 192 | 80 | -141 | 60 | 34 | 317 | 19 | 203 | 50 | Snoke |
08:27:27.8 | 90 | 86 | -19 | 182 | 70 | -175 | 45 | 18 | 138 | 10 | 256 | 69 | CAP | ||
6 | 2013-04-04 | 4.0 | 257 | 60 | -78 | 54 | 31 | -109 | 194 | 72 | 338 | 15 | 71 | 10 | Snoke |
17:42:24.8 | 265 | 57 | -69 | 50 | 39 | -119 | 224 | 70 | 340 | 10 | 73 | 18 | CAP |
表6 2种不同方法获得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下半球投影)
Table6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from two different methods(lower-hemisphere projection)
序号 | 发震时间 (BJT) | 震级 ML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使用 方法 | |||||||
---|---|---|---|---|---|---|---|---|---|---|---|---|---|---|---|
走向 /(°) | 倾角 /(°) | 滑动角 /(°) | 走向 /(°) | 倾角 /(°) | 滑动角 /(°) | 方位 /(°) | 倾角 /(°) | 方位 /(°) | 倾角 /(°) | 方位 /(°) | 倾角 /(°) | ||||
1 | 2011-08-02 | 4.2 | 76 | 88 | 30 | 344 | 60 | 177 | 206 | 19 | 304 | 23 | 80 | 60 | Snoke |
19:57:15.0 | 81 | 86 | 40 | 348 | 50 | 175 | 207 | 24 | 312 | 30 | 85 | 50 | CAP | ||
2 | 2014-04-04 | 4.1 | 125 | 84 | -40 | 220 | 51 | -172 | 75 | 32 | 179 | 22 | 297 | 50 | Snoke |
23:16:40.2 | 121 | 75 | -42 | 224 | 50 | -160 | 74 | 40 | 178 | 16 | 285 | 46 | CAP | ||
3 | 2016-12-18 | 4.6 | 69 | 41 | -105 | 269 | 51 | -77 | 234 | 79 | 170 | 5 | 81 | 10 | Snoke |
11:08:50.2 | 71 | 49 | -100 | 266 | 42 | -79 | 283 | 82 | 168 | 4 | 78 | 8 | CAP | ||
4 | 2020-01-06 | 4.2 | 271 | 29 | -29 | 27 | 76 | -116 | 267 | 52 | 137 | 27 | 33 | 25 | Snoke |
22:21:25.6 | 271 | 56 | -29 | 18 | 66 | -142 | 238 | 43 | 143 | 6 | 46 | 47 | CAP | ||
5 | 2022-02-20 | 4.1 | 94 | 52 | -12 | 192 | 80 | -141 | 60 | 34 | 317 | 19 | 203 | 50 | Snoke |
08:27:27.8 | 90 | 86 | -19 | 182 | 70 | -175 | 45 | 18 | 138 | 10 | 256 | 69 | CAP | ||
6 | 2013-04-04 | 4.0 | 257 | 60 | -78 | 54 | 31 | -109 | 194 | 72 | 338 | 15 | 71 | 10 | Snoke |
17:42:24.8 | 265 | 57 | -69 | 50 | 39 | -119 | 224 | 70 | 340 | 10 | 73 | 18 | CAP |
[1] |
安慧婷, 许立青, 李三忠, 等. 2015.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中、 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转换机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9(4): 571—586.
|
|
|
[2] |
曹代勇, 钱光谟, 关英斌, 等. 1998. 晋获断裂带发育对煤矿区构造的控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7(1): 5—8.
|
|
|
[3] |
陈运泰, 顾浩鼎. 1990. 震源理论[M]. 北京: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3—24.
|
|
|
[4] |
邓起东, 程绍平, 闵伟, 等. 1999.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J]. 地质力学学报, 5(3): 13—21.
|
|
|
[5] |
邓山泉, 盛书中. 2015. 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33(2): 55—62.
|
|
|
[6] |
付虹, 王绍晋, 李丽, 等. 2011.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J]. 地震研究, 34(2): 113—118.
|
|
|
[7] |
关英斌, 李海梅. 1999. 晋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J]. 煤, 8(6): 10—13.
|
|
|
[8] |
郭祥云. 2014.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
|
[9] |
胡新亮, 刁桂苓, 马瑾, 等. 2004.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overline{P}$,$\overline{P}$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J]. 地震地质, 26(2): 347—354.
|
|
|
[10] |
李丽, 宋美琴, 刘素珍, 等. 2015. 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J]. 地震, 35(2): 43—50.
|
|
|
[11] |
李钦祖. 1980. 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3(4): 377—387.
|
|
|
[12] |
梁尚鸿, 李幼铭, 束沛溢. 1984.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P、 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J]. 地球物理学报, 27(3): 249—257.
|
|
|
[13] |
林向东, 袁怀玉, 徐平, 等. 2017. 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分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60(12): 4589—4622.
DOI |
|
|
[14] |
刘静, 董建辉, 陈婷, 等. 2016. 河北及邻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 华北地震科学, 34(3): 42—47.
|
|
|
[15] |
刘瑞春, 李自红, 赵文星, 等. 2014.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36(3): 634—638.
|
|
|
[16] |
刘瑞春, 张锦, 郭文峰, 等. 2021. 利用GPS观测研究山西断陷带现今构造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J]. 地震工程学报, 43(2): 251—258.
|
|
|
[17] |
刘巍, 赵新平, 安卫平, 等. 1993a. 山西地区地壳应力场[J]. 山西地震, 74(3): 3—11.
|
|
|
[18] |
刘巍, 赵新平, 安卫平, 等. 1993b. 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J]. 山西地震, 73(2): 7—12.
|
|
|
[19] |
刘巍, 赵新平, 安卫平. 1994. 太原盆地的应力场特征[J]. 山西地震, 76(1): 18—24.
|
|
|
[20] |
刘峡, 傅容珊, 杨国华, 等. 2006. 用GPS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形变场和构造应力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6(3): 33—39.
|
|
|
[21] |
刘峡, 马瑾, 占伟, 等. 2013. 汶川地震前后山西断陷带的地壳运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3(3): 5—10.
|
|
|
[22] |
路鹏, 杨国华, 张风霜, 等. 200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山西断陷带水平运动变化的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 7: 92—98.
|
|
|
[23] |
吕坚, 郑勇, 倪四道, 等. 2008.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 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1(1): 158—164.
|
|
|
[24] |
盛书中, 万永革, 黄冀超, 等. 2015. 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现今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结果[J]. 地球物理学报, 58(2): 436—452.
DOI |
|
|
[25] |
万永革, 沈正康, 盛书中, 等. 2009. 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J]. 地震学报, 31(2): 128—139.
|
|
|
[26] |
王敏, 李强, 王凡, 等. 2011. 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2011年日本宫城 MW9.0 地震远场同震位移[J]. 科学通报, 56(20): 1593—1596.
|
|
|
[27] |
魏娅玲, 蔡一川. 2018. 四川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特征——以中等强度地震为例[J]. 地震工程学报, 40(S1): 6—17.
|
|
|
[28] |
莘海亮, 方盛明, 樊计昌, 等. 2012. 豫北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J]. 地震研究, 35(2): 184—189.
|
|
|
[29] |
莘海亮, 刘明军, 康敏, 等. 2017.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7(3): 230—233.
|
|
|
[30] |
邢集善, 刘建华, 赵晋泉. 2002.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J]. 山西地震, 111(4): 3—12.
|
|
|
[31] |
徐志斌, 王继尧, 云武, 等. 1998. 晋中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7(1): 13—18.
|
|
|
[32] |
许忠淮. 1985. 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唐山余震区的平均应力场[J]. 地震学报, 7(4): 349—362.
|
|
|
[33] |
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 等. 1989.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J]. 地球物理学报, 32(6): 636—647.
|
|
|
[34] |
杨国华, 江在森, 刘广余, 等. 2007.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 10—15.
|
|
|
[35] |
杨国华, 王敏, 韩月萍, 等. 2002. 山西断裂带活动趋势与动态特征[J]. 中国地震, 18(2): 148—156.
|
|
|
[36] |
于利民, 姚殿义, 李钦祖. 1990. 山西地区小震震源参数测定和构造应力场特征[J]. 中国地震, 6(2): 70—75.
|
|
|
[37] |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2004.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34(7): 591—599.
|
|
|
[38] |
张红艳, 谢富仁, 崔效峰, 等. 2009. 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J]. 中国地震, 25(3): 314—324.
|
|
|
[39] |
张井飞, 谢富仁, 荆振杰, 等. 2011. 太原盆地地震潜势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1(5): 47—51.
|
|
|
[40]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33(S1): 12—20.
|
|
|
[41] |
张希, 崔笃信, 张四新, 等. 2009. 地形变观测揭示的汶川 MS8.0 地震同震响应与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34(10): 1204—1209.
|
|
|
[42] |
张希, 王庆良, 唐红涛, 等. 2011. 汶川地震孕震背景与同震变化的铲形断层位错模拟[J]. 地球学报, 32(2): 189—194.
|
|
|
[43] |
张之立, 方兴, 阎虹. 1987. 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模式及山西地震带的特点[J]. 地震学报, 9(1): 28—36.
|
|
|
[44] |
朱艾斓, 解朝娣, 徐锡伟, 等. 2010.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J]. 地学前缘, 17(5): 206—214.
|
|
|
[45] |
|
[46] |
|
[47] |
|
[48] |
|
[1] | 周本伟, 房立华, 张丽芬, 王杰, 王世广, 刘骅标. 利用PALM构建三峡地震台网完整的地震目录及2017—2018年巴东震群的成因机理[J]. 地震地质, 2025, 47(4): 1152-1166. |
[2] | 唐茂云, 李翠平, 黄世源, 董蕾, 高见, 李勇. 泸县—荣昌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地震地质, 2025, 47(4): 1183-1203. |
[3] | 崔华伟, 尹昕忠,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J]. 地震地质, 2025, 47(2): 577-596. |
[4] |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J]. 地震地质, 2024, 46(5): 1027-1047. |
[5] | 蒋海昆, 邓世广,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24, 46(3): 513-535. |
[6] | 董春丽, 张广伟,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L4.1地震的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4, 46(2): 414-432. |
[7] | 罗翔飞, 李忠良, 李勇江, 王泽源, 姬计法, 何辛, 于博. 宜川—泰安剖面的密度结构、 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J]. 地震地质, 2023, 45(6): 1385-1399. |
[8] | 王喜龙, 罗银花, 金秀英, 杨梦尧, 孔祥瑞. 辽南地区断裂带的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区域应力调整的指示[J]. 地震地质, 2023, 45(3): 710-734. |
[9] | 樊文杰.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及周边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23, 45(1): 208-230. |
[10] | 张博譞, 郑文俊, 陈杰, 何骁慧, 李启雷, 张冬丽, 段磊, 陈干. 柴达木盆地北部2021年6月16日青海茫崖MS5.8地震发震构造分析[J]. 地震地质, 2022, 44(5): 1313-1332. |
[11] |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13-332. |
[12] |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95-413. |
[13] |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50-169. |
[14] |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524-1536. |
[15] | 张盛峰, 张永仙, 范晓易. 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新疆伽师地区背景及触发地震活动的探讨[J]. 地震地质, 2021, 43(2): 297-31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