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方解石热释光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秦可心, 胡贵明, 刘静, 沈续文, 高云鹏, 王文鑫, 温欣语, 蒋帅宇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99-7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11
摘要211)   HTML12)    PDF(pc) (3484KB)(83)    收藏

矿物晶体中累积的释光信号与其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时间相关, 可用于测定沉积物年代。近年来, 依托石英和长石2种矿物释光信号的测年方法日臻成熟, 但这2种矿物的释光信号过早饱和, 限制了其测年上限(通常<300ka)。前人研究表明, 方解石亦有可能成为热释光测年材料, 因为其热释光信号对剂量响应的灵敏度高, 且特征饱和剂量约可达3 000~5 000Gy, 有望将释光测年范围扩展至第四纪尺度。特别地, 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将拓展目前仅限于剥露速率极高地区的释光低温热年代学的应用范围, 使其更好地贡献于地貌演化和构造活动的研究。文中对方解石热释光的基本原理和测年流程进行了简要概括, 总结了方解石热释光测年应用及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成果。此外, 利用方解石热释光技术对虎跳峡段的基岩样品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ITL-235℃释光信号可用于该地区剥露历史的恢复工作。同时, 文中基于上述内容讨论了方解石热释光技术的应用潜力和待解决问题, 以期为该技术在构造地貌领域的应用提供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玛多 MS7.4地震断层土壤气特征与地表破裂的相关性
王博, 崔凤珍, 刘静, 周永胜, 徐胜, 邵延秀
地震地质    2023, 45 (3): 772-7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3.010
摘要290)   HTML17)    PDF(pc) (8810KB)(165)    收藏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 MS7.4 地震。震后一个月, 在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同震位移进行详细勘察后, 有针对性地沿地表破裂带不同部位(西段、 中西段、 中东段、 东段)布设了7条800~3 000m的跨断裂测线, 对土壤气Rn、 H2、 Hg和CO2进行浓度测量和气体采集, 并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碳同位素和氦同位素分析。测量结果表明, 地表各破裂段土壤气浓度的最大值差别较大, 破裂带东、 西两端的气体浓度较高而中段气体浓度较低, 可能与断层不同分段的破裂方式和应力分量不一致有关。土壤气中H2和Hg的浓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地表破裂带内或紧邻处浓度较高。玛多 MS7.4 地震的发震断层东端出现多条分支, 破裂具有复杂性。从土壤气浓度测量结果来看, 南支和北支断层的活动都较强, 但北支断裂土壤气逸出浓度的曲线形态特征和断层产状不一致, 可能与北支断裂地表破裂范围大且存在多条次级断裂有关。3He/4He测定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气中的稀有气体主要为大气来源, 但δ13C测值和CO2/3He计算结果显示玛多地震断层土壤气具有大气组分与地壳组分的混合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河流域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物源示踪
林旭, 刘海金, 刘静, 吴中海, 李兆宁, 陈济鑫, 李玲玲, 胡程伟
地震地质    2022, 44 (4): 944-9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8
摘要466)   HTML26)    PDF(pc) (5562KB)(115)    收藏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 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 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应用于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 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展。文中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MC-ICP-MS)对黄河流域的15件样品进行分析, 获得了967颗钾长石的原位Pb同位素结果。206Pb/204Pb和 208Pb/204Pb比值二维散点图和多维判别图(MDS)结果表明, 黄河玛多-同德段、 大夏河和湟水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兰州段存在明显差异; 黄河兰州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巴彦淖尔段一致, 二者受相似的风成物源区的影响; 黄河晋陕峡谷段、 汾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黄土高原; 渭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秦岭。黄河开封和利津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致, 都与黄河上游和华北板块明显不同, 但与黄河中游相似。黄土高原对黄河中、 下游的钾长石来源起主导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讨论
姚文倩, 王子君, 刘静, 刘小利, 韩龙飞, 邵延秀, 王文鑫, 徐晶, 秦可心, 高云鹏, 王焱, 李金阳, 曾宪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2): 541-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6
摘要602)   HTML22)    PDF(pc) (13089KB)(332)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是区域活动断裂最大震级估算以及区域未来地震潜力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 MW7.4 地震, 其触发的同震地表破裂沿东昆仑断裂东南分支延伸线上的江错断裂分布。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的野外调查, 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精度地形数据的精细解译, 明确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自西往东可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野马滩段、 黄河乡段和江错分支段, 最东端的地表破裂位置位于前人研究所确定的最东端以东2km以远, 破裂全长约158km。此外, 本研究在冬草阿隆湖以东的沙丘区域内发现了呈半圆弧形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 而破裂在沿走向SE的优云乡段的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大面积沙丘覆盖区域也存在零星的张剪性地表破裂和断层陡坎, 且陡坎的垂向位移可达30cm。对比已有的关于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研究结果, 分析认为本研究与其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1)本研究所得结果基于更广泛、 详实的野外调查和更大范围的高精度影像的精细解译; 2)分析过程中避免了阶区等段落几何复杂区两侧叠加段落的重复计算。结合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有的强震震例, 均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同震地表破裂的长度较全球平均值偏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摄影测量技术对玛多MW7.4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快速提取及三维结构的室内重建
王文鑫, 邵延秀, 姚文倩, 刘静, 韩龙飞, 刘小利, 高云鹏, 王子君, 秦可心, 屠泓为
地震地质    2022, 44 (2): 524-5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5
摘要535)   HTML17)    PDF(pc) (8145KB)(181)    收藏

掌握精确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是探讨大地震破裂特征和发震机理的重要基础。摄影测量技术为快速获取高精度、 高分辨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提供了有力支撑。文中以玛多 MW7.4 地震为例, 详细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进行地表破裂解译及相关特征参数提取中的应用。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地震全段地表破裂的数字正射影像以及多个形变复杂区域厘米级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可满足震后快速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的需要。对正射影像测量的地表破裂水平位错结果与野外实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 可证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搭载的LiDAR传感器, 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AR), 实现了如挤压鼓包等复杂地表破裂的室内重现, AR成像模型与实景高度融合, 为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结果显示, 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化、 精细化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移测量与弥散变形分析——以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为例
邵延秀, 刘静, 高云鹏, 王文鑫, 姚文倩, 韩龙飞, 刘志军, 邹小波, 王焱, 李云帅, 刘璐
地震地质    2022, 44 (2): 506-52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4
摘要827)   HTML31)    PDF(pc) (7392KB)(233)    收藏

同震位移作为量化地震破裂特征的基本参数, 可为探究断裂活动机制和预测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约束条件。尽管大地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刻画地震在时空上的破裂特征, 然而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仍然是获得可靠同震位移和提取弥散变形特征最有效的方法。文中以2021年青海玛多 MW7.4 地震为例, 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 对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解译, 并结合国外震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走滑地震的弥散变形特征及其意义。玛多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的东南段, 其地表破裂带在西段整体沿山前或山麓地带展布, 主要是由挤压鼓包、 张剪裂缝和断层陡坎等沿近EW向雁列组合而成的左旋剪切破裂带。结合震前卫星影像, 对该破裂带西段较大位移点的鄂陵湖南侧断错车轮印迹线进行了震前和震后的精细填绘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该段同震变形在主破裂带南侧存在弥散变形现象, 重新恢复获得的总左旋位移量约为3.6m, 其中主变形位移量约为2.7m, 弥散变形量约为0.9m, 占主变形位移量的33%。综合分析后认为, 弥散变形在走滑型同震破裂带上可能普遍存在, 而且往往具有不对称性。新的研究结果指示, 在走滑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中, 观测点应尽量选在几何结构简单的区段, 从而减少弥散变形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1年玛多MW7.4地震震中区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及阶区内的分布式破裂讨论
韩龙飞, 刘静, 姚文倩, 王文鑫, 刘小利, 高云鹏, 邵延秀, 李金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84-5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3
摘要611)   HTML17)    PDF(pc) (12092KB)(332)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形态的精细刻画可为理解断裂带复杂几何结构、 动态破裂过程与破裂机理提供重要信息。2021年5月22日, 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 MW7.4 地震, 这是自2008年汶川 MS8.0 地震后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突破了沿线多个阶区、 弯折等几何不连续结构, 形成了长约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和多样化的断裂几何形态, 其中以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最为特殊和复杂。有助于全面认识震中区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形态并深入理解其形成机理, 文中基于分辨率约为3cm的航空影像数据,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资料, 完成了本区域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对地表破裂的类型、 分布、 几何结构和走向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中区的地震地表破裂受阶区几何结构的影响而呈现分布式破裂的特点。并且, 震中附近的强震动效应和地震断裂初始发育阶段的影响, 进一步造成了该段落分布式地震地表破裂的形态。文中高清再现了震中区的阶区及其附近段落的地震地表破裂特点, 对走滑断裂带的分布式同震地表破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特征
刘小利, 夏涛, 刘静, 姚文倩, 徐晶, 邓德贝尔, 韩龙飞, 贾治革, 邵延秀, 王焱, 乐子扬, 高天琪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61-4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2
摘要478)   HTML18)    PDF(pc) (23227KB)(518)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是理解大陆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破裂行为的关键, 也是活动断层避让带设置的直接依据。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 MW7.4 地震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江错段形成了长达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 造成沿线野马滩大桥、 昌马河大桥坍塌。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现场调查资料和震区3~7cm分辨率的无人机航片, 获得了本次地震详细的地表破裂, 在精细填图的基础上, 阐述了玛多地震地表破裂、 地表裂缝、 砂土液化带和带状塌陷等多种类型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除在断裂相交处存在多条次级破裂外, 局部存在大量延伸长、 走向稳定、 具有雁列特征的裂缝带, 最远处与主破裂带的距离>5km; 在震中附近及震中以西、 以东多个段落跨断层数千米范围内存在分支破裂、 斜列式地表裂缝、 砂土液化带、 带状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同震变形相关的地表特征。玛多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揭示, 主要得益于大范围、 密集的现场调查和厘米级高分辨率航片的精细解译, 使小位移量破裂或微弱裂缝得到充分识别。由于缺乏明确的位错标志, 难以甄别未在主破裂断层上的同震地表裂缝是构造成因还是震动成因, 分析其空间分布形态、 余震分布及其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背景等, 经初步推测, 不排除有些裂缝代表区域先存断层的继承性活动与次级断层触发活动的可能性。对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精细刻画有助于全面理解地震破裂过程的机理, 对于重要工程抗震减灾的有效设防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
唐茂云, 刘静, 李翠平, 王伟, 张金玉, 许强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76-5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7
摘要762)   HTML    PDF(pc) (6314KB)(490)    收藏
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 贡觉盆地、 芒康盆地、 黎明-剑川-兰坪盆地、 洱源盆地、 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总结以及部分重新计算后, 恢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时空分布历史,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主要隆升阶段与幅度。 综合分析表明, 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中段地区存在始新世—渐新世准高原, 而南段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低。 中新世期间, 南段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隆升趋势。 在此基础上, 文中进一步定量化约束了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隆升过程, 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 地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探讨提供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
邵延秀, 袁道阳, 刘静, Jerome Van der Woerd, 李志刚, 吴磊, 刘方斌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35-4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2
摘要909)      PDF(pc) (9976KB)(274)    收藏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 其几何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 在柴达木盆地西缘、 索尔库里盆地南约10km的盐壳区发现一长约14km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 该地震破裂带与阿尔金主走滑断裂近平行, 根据几何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段走向不同的次级段落, 总体走向为N80°E, 但局部段落的走向存在变化。 该破裂带的构造样式以挤压隆起、 次级断裂、 裂槽、 三角拉分盆地和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 多相间出现, 是典型的走滑断层上的地震破裂带特征, 文中利用野外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方法标绘了30余个挤压隆起体。 另外, 考察中还发现在多数挤压隆起上有多次地震重复活动的证据。 根据附近盐壳钻孔年龄和地震裂缝中沉积物的年龄结果推测, 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发震时间的下限为全新世。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向E进入大通沟南山, 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较连续的逆冲陡坎, 而向W破裂带逐渐消失。 通过地震反射剖面推测认为该破裂带向W与阿尔金断裂平顶山次级断裂相接。 作为阿尔金断裂的1个构造节点, 平顶山将部分应变传递到青藏高原内部的月牙山-大通沟断裂, 其多次活动造成了月牙山东约14km长的地表破裂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江汉和洞庭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盆山耦合研究进展
林旭, 刘静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99-5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15
摘要511)   HTML    PDF(pc) (4420KB)(529)    收藏
沉积盆地与造山带是大陆构造的2个重要的组成单元,具内在成因联系。对其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恢复和重建岩石圈深部运动过程,了解近地表构造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江汉和洞庭盆地位于长江中游,与周缘造山带具有清晰的盆山边界,盆内河流水系十分发育,是一个多物源沉积盆地,是探讨从山(源)到盆(汇)沉积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文中对江汉盆地盆山耦合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介绍了造山带基岩、盆地和河流沉积物低温热年代学的应用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建议今后在江汉和洞庭盆地开展盆山耦合研究时,将造山带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结合,同时开展同一目标矿物的物源示踪研究,综合分析造山带隆升信息与物源信息,并与周缘构造和沉积学研究结果相互检验,可得到详细的盆山耦合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葛玉魁, 刘静, 张金玉, 李亚林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47-4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12
摘要841)   HTML    PDF(pc) (6861KB)(193)    收藏
日喀则弧前盆地紧邻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带,研究其剥蚀历史对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对造山带剥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及锆石和磷灰石的(U-Th)/He(ZHe和AHe)年龄数据,结合已发表的低温热年代数据探讨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热演化和剥露历史。日喀则弧前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4~44Ma,对应的剥蚀速率为0.03~0.1km/Ma,剥蚀量≤ 2km;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7~15Ma,剥蚀速率为0.09~0.29km/Ma,但缺失早新生代的热演化历史。而磷灰石的(U-Th)/He年龄表明15Ma BP之后日喀则弧前盆地整体呈现一致的剥露历史。低温热年代数据表明日喀则弧前盆地南部自新生代以来尽管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后期断层活动的影响,海拔由海平面抬升至4.2km,但一直保持缓慢的剥蚀,表明高原隆升并未直接促使该地区的岩石剥蚀速率加快,这与快速剥蚀即代表造山带开始隆升的假设不相符。此外,日喀则弧前盆地北部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Kailas盆地仅发育于日喀则弧前盆地与冈底斯造山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并在短期内经历了快速的埋藏和剥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利用R语言半自动化提取河流阶地——以米家山黄河阶地为例
姚文倩, 刘静, Michael Oskin, 韩龙飞, 李雪, 恒, 徐心悦, 李占飞, 张金玉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63-3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7
摘要598)   HTML    PDF(pc) (6746KB)(765)    收藏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冲洪积扇特征提取与演化模式讨论——以海原断裂带老虎山地区冲洪积扇为例
韩龙飞, 刘静, 袁兆德, 邵延秀, 王伟, 姚文倩, 王鹏, 梁欧博, 徐心悦
地震地质    2019, 41 (2): 251-2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1
摘要551)   HTML    PDF(pc) (7560KB)(409)    收藏
干旱-半干旱地区第四纪冲洪积扇蕴含着丰富的气候与构造信息,划分并描述不同时期的冲洪积扇单元及其地貌特征是开展第四纪冲洪积扇研究的重要步骤。野外考察等传统方法是对冲洪积扇进行描述与填图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此之前对冲洪积扇进行大范围的自动化地貌初步分级则可为地貌填图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后续的野外工作效率。文中借助航空影像生成的0.2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提取老虎山地区各冲洪积扇单元的起伏度与粗糙度,实现对各冲洪积扇单元的分类与差异探讨。研究表明,随着提取窗口尺寸的增大,粗糙度迅速增大,而当提取窗口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粗糙度过渡为缓慢增大并达到稳定的状态。在尺寸为8m×8m的滑动取样窗口下,起伏度与粗糙度随着冲洪积扇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减小而后增大的趋势,这恰好反映了冲洪积扇的动态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岩断面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定年:重建正断层古地震序列
张金玉, 刘静, 王恒, 石许华, 姚文倩, 徐晶, 徐心悦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49-11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4
摘要745)   HTML    PDF(pc) (5547KB)(589)    收藏
正断层基岩断面可以连续地记录大地震位移累积的过程以及地震事件序列。该地震序列发生的时间与地震位移导致的基岩断面的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断面基岩表层的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可获得过去大地震发生的次数、时间和滑动量。目前研究工作中广泛选用灰岩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测年方法,最佳采样基岩断面的高度距地表15~20m。选择采样剖面时,需确保基岩表面记录的是构造事件而并非地貌剥蚀过程,断面平直新鲜。基本采样策略是,在崩积楔之上和之下平行断层滑动方向连续采集一系列基岩样品,单件样品的长×宽×厚约15cm×10cm×3cm。基于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和稀土元素-钇(REE-Y)浓度随着样品距地表高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强震次数及其发生时间范围,然后运用数值模型模拟36Cl剖面来获得最可能的强震事件发生时间和滑动量以及相应的误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青藏高原周围河流基岩和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林旭, 刘静, 彭保发, 李长安, 吴泉源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091-11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1
摘要746)   HTML    PDF(pc) (3594KB)(621)    收藏
大型河流是陆源碎屑物质搬运入海、入盆的主要方式,对全球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是东亚和南亚大型河流的主要发源地,来源于这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不仅提供了源区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同时还记录了河流本身的演化发育情况。碎屑矿物(锆石、磷灰石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可对河流物源区进行限定,建立其源-汇沉积体系;还可以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分析,获得河流潜在的物源区和高原地貌格局的形成年代,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文中在近几年青藏高原周围的大型河流碎屑矿物和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在进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时,应在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关键地点进行系统采样,同时加强主要支流的样品分析,才能给出更为详尽的区域热历史演化结果。在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时,针对同一河流不同河段采用同一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和不同河段同一研究位置采用多矿物(磷灰石、锆石等)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方法,给出的河流下切时间序列更完整。并建议在青藏高原地区,将河谷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结合,同时运用研究区内构造分析以及其他沉积学等研究结果,可提供研究区内详细的构造和河流自身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小震级事件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分析
唐茂云, 刘静, 邵延秀, 王鹏, 袁兆德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93-12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20
摘要941)      PDF(pc) (2003KB)(692)    收藏

以往的地震统计研究中, 由于中小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缺乏, 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地震震级M>6 1/2 时才会产生地表破裂。基于上述统计认识, 古地震探槽中破裂的出现也认为更可能是由M6 1/2 以上地震造成的。收集了1950—2014年全球范围内有明确记录产生地表破裂的56个中小强度震例, 发现伴有地表破裂地震的震级下限可能在5级左右, 极端情况下震级可以低至3.6级。同时, 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 探讨地表破裂的控制因素, 发现震源深度较浅是中小强度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1个重要原因, 此外高热流值和拉张的构造环境、摩擦强度较弱的活动断裂也是低震级事件破裂达到地表的有利条件。因此, 虽然中小震级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概率较低, 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古地震探槽解译时, 也不能绝对地认为只要有破裂出现, 就一定是6.5级以上地震所为, 而忽视古地震探槽揭示中等震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利用DEMETER卫星LANGMIUR探针观测数据研究强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泽仁志玛, 张学民, 刘静, 欧阳新艳, 熊攀, 申旭辉
地震地质    2010, 32 (3): 424-4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3.009
摘要1855)      PDF(pc) (5159KB)(855)    收藏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变化不明显,但电子温度在地震当天及后续3d出现了低值。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地震活动引发的,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了当地22时至次日3时的观测数据,并且剔除了Dst≤-30nT,Kp≥3,AE≥200nT时的记录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引起的电离层异常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9. 智利8.8级地震前后高能粒子数据变化分析
黄建平, 刘静, 欧阳新艳, 李文静
地震地质    2010, 32 (3): 417-42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3.008
摘要1494)      PDF(pc) (4561KB)(1201)    收藏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IDP载荷观测的高能粒子通量数据,首先研究了其全球表现特征,即极区沉降带、中高纬沉降带和南大西洋沉降区。进而以2010年2月27日发生的智利8.8级地震为例,通过重访轨道的对比,发现高能粒子通量在2月26日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即南纬L=2.1~2.7一直增强,而其共轭区,即北纬L=2.1~2.7时,在26日白天无显著变化,只是在接近地震发生时才出现共轭效应。同时,在26日白天震中上空靠近赤道地区粒子通量显著降低,而到夜晚在震中区上空及附近地区粒子通量显著增强。在震后粒子通量恢复正常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拉萨那林拉卡断裂带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刘静, 申旭辉, 徐岳仁, 申俊峰, 荆凤, 洪顺英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65-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7
摘要2485)      PDF(pc) (9654KB)(1681)    收藏
拉萨地区最主要的一条晚更新世活断层为那林拉卡断裂带,是走向NWW、倾向SSW、高陡倾角的左旋逆走滑断层,全长33km。通过对该断裂带的研究,发现其从晚更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并在地表保留了断错地貌现象。其中,在次角林西沟及谢村最为明显,断层错断河流、山脊、阶地等地质体,形成断头沟、断层陡坎等断错地貌,并且两处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位错分别为54~87m和20~67m。通过对断裂带上4个探槽的研究,发现距今约7万年以来,沿那林拉卡断裂带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各次事件的大致发生年龄为距今68.53,54.40,<41.23,21.96,9.86ka,事件平均复发间隔为14.67ka。由于探槽有限,并且各探槽揭露出的地震事件有限,没有一个探槽能完全揭露5次事件,因此文中对一些事件上下限年龄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1. 安徽南陵NW向第四纪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尹功明, 陈献程, 宋方敏, 邓志辉, 周本刚, 刘静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1): 333-338.  
摘要1845)      PDF(pc) (13812KB)(894)    收藏
在中国东部地区,很难见到错动第四纪地层的断层剖面。在安徽省南陵县南陵至繁昌公路西侧,离南陵县城约2km处(30°55′456″N;118°17′774″E),见到南陵断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此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所显示,但是,仅局限于南陵盆地南侧,其西北端终止于小丹阳-方山断裂,长度只有20km,走向NW,断面倾向SW。剖面中,断层由2条小断层组成,至少显示2期活动,第1期在中更新世之前,可能在早更新世;第2期则在中更新世或以后。最新活动为逆冲性质,逆冲位错量有40cm。此剖面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NW向断层虽然规模小但活动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徐锡伟, 于贵华, 陈桂华, 李陈侠, 张兰凤,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刘静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01-217.  
摘要2114)      PDF(pc) (3204KB)(1630)    收藏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揭露了这些走滑断裂带累积地质变形带的基本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半果巴探槽和阿克塞老城西探槽、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探槽和玛沁探槽揭露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约12m左右;海原断裂带松山拉分盆地边界单条走滑断层地质变形带宽度不足10m,考虑到地震期间拉分盆地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则拉分盆地本身也应作为强变形带处理。由此可见,经历过多个地震地表破裂循环的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其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是有限的,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单条走滑断层的地质变形带宽度一般为10余米,比较保守地估计应<30m,走滑断层斜列阶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取决于阶区本身的宽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方解石脉ESR定年信号和测量条件的研究
贾丽, 鲍继飞, 尹功明, 刘静伟, 李建平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68-674.  
摘要1554)      PDF(pc) (1096KB)(1526)    收藏
方解石脉是与断裂构造相关并在基岩区断裂带中常见的物质.方解石脉的定年有时对研究基岩区断裂活动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方解石脉ESR测年是目前采用的测年方法之一,但是对于方解石脉的ESR信号特征及其测量条件目前尚没有定论.文中研究样品采自云南洱海海东断裂带中.根据对样品的初步研究认为,方解石脉人工辐照时易产生不稳定的短寿命信号,在测量之前至少将其在室温条件下存放5d.天然方解石脉中一般具有多个ESR信号,其中g=2.004 0和g=2.002 3信号对吸收剂量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可以用于测年.这两个信号的增长曲线表明至少在1 500Gy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增长.人工给定已知剂量方法表明,要获得可靠的古剂量,g=2.004 0和g=2.002 3的信号所选择的微波功率是不同的.对于g=2.004 0信号,测量的微波功率应在0.8或2mW;而g=2.002 3信号,微波功率应选择2或5mW.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24. 震级与地震破裂参数统计关系式系数的讨论
刘静, 汪良谋
地震地质    1996, 18 (3): 225-236.  
摘要1719)      PDF(pc) (1364KB)(1367)    收藏
在收集6种类型震级与地震破裂参量的统计关系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各类统计式的系数aibi的变化范围以及二者的关系。发现aibi之间均有或强或弱的负相关性;不同类型统计式的系数有一定的变化范围,且稳定性和收敛度不同。一般来说,涉及的破裂参量越多系数越稳定。最后依据位错公式,解释了aibi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5. 黄河流域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及其物源示踪的地质意义
林旭 刘静 吴中海 李兆宁 刘海金 陈济鑫
地震地质    0, (): 0-0.  
摘要428)      收藏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展。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黄河流域15件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967 颗钾长石原位 Pb 同位素结果。206Pb/204Pb 和 208Pb/204Pb 比值二维散点图和多维判别图(MDS)结果表明,玛多到同德段黄河、大夏河和湟水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兰州段黄河存在明显差异;兰州段黄河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巴彦淖尔段黄河一致,二者受相似的风成物源区的影响;晋陕峡谷段黄河、汾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渭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秦岭。开封和利津段黄河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致,都与黄河上游和华北板块明显不同,但与黄河中游相似。黄土高原对黄河中、下游的钾长石来源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