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山东平原M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李树鹏, 胡敏章,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72-11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10
摘要363)   HTML15)    PDF(pc) (15055KB)(115)    收藏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 MS5.5 地震, 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 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并结合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 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 区域直径>160km, 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 震中重力变化平稳, 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 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 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 隆升区, 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 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采用模糊聚类算法确定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张丽娟, 万永革, 王福昌, 靳志同, 崔华伟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634-16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6
摘要323)   HTML14)    PDF(pc) (3000KB)(135)    收藏

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涉及多个断层面, 发震断层面一般并非单一断层, 而是由多个断层面相互组合形成。文中基于成丛小地震在断层面附近发生的原则, 假定所有震源点以断层面为中心, 服从三维正态分布, 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给出了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断层的三维空间结构。首先, 采用GK(Gustafson, Kessel)模糊聚类算法对全部震源点目录进行处理, 得到矩阵的划分结果; 之后, 利用矩阵划分结果及给定的阈值剔除离群震源点, 提取含有断层面的子类; 最后, 在95%置信水平下确定断层面分布的矩形断层区域的精确空间位置、 倾向角及走向角等参数。由所得结果推测, 震源点沿与维西-乔后断裂带近平行的断裂带分布, 且向SE逐渐分为3个断裂分支。东侧分支大体倾向SWW, 为主断裂, 对应2个子断层平面, 走向分别为134.22°、 132.65°, 倾角分别为87.14°、 81.96°; 西侧分支与东侧分支大体平行, 走向为129.45°, 倾角为74.77°。除3条主断裂外, 还识别出一条走向为235.66°、 倾角为66.30°的隐伏断层, 位于维西-乔后断裂带附近区域。文中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确定云南漾濞地震的断裂带形状分布, 对地震构造和地震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沂沭断裂带地区地下水及地面沉降对流动重力观测的影响
李树鹏, 祝意青, 贾媛, 崔华伟, 殷海涛, 吴双, 王锋吉, 陆汉鹏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203-12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08
摘要367)   HTML15)    PDF(pc) (10369KB)(134)    收藏

2010-2020年间利用LCR-G相对重力仪及CG-5相对重力仪对沂沭断裂带地区进行了每0.5a一期的相对重力观测, 通过对重力观测数据、 水文资料和形变资料的处理分析, 发现: 1)2010年8月以来沂沭断裂带北段出现的多年期重力异常与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有强相关性, 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的影响可达-102.21μGal, 地面沉降产生的最大影响为190.56μGal, 二者叠加影响可达195.72μGal; 2)流动重力观测在基岩出露的山地丘陵区一般不存在非构造背景场干扰, 而当第四系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出现大幅变化时, 应重点明确是否为水位变化、 地面沉降等因素导致; 3)深层承压水漏斗区往往伴随地面沉降及显著的重力变化, 浅层潜水下降一般不引起地面沉降, 但水体流失会引起地面一定的重力负值变化; 4)日常对流动重力测量资料进行校正时, 可根据测点近年受地下水及垂直形变干扰的量级变化规律计算其年均校正常数, 这对流动重力资料的分析、 应用以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长岛地区小地震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应力场特征
崔华伟, 郑建常, 张正帅, 李冬梅, 柴光斌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432-144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11
摘要516)   HTML    PDF(pc) (3832KB)(289)    收藏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 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 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 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 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力场特征及发震构造, 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南部与北部震群的断层参数、 应力场存在一定差异; 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87.18°、 倾角为84.09°, 推断发震断层是大竹岛-威海北断裂NWW向延伸的隐伏断层; 北部震群受左旋走滑性质的蓬莱-威海断裂带控制, 呈NEE-SWW向挤压及NNW-SS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机制; 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69.67°、 倾角为67.46°, 其应力场呈NE-SW向挤压, 为近SN向拉张的正断兼走滑的应力机制, 其可能在蓬莱-威海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控制下还受到SN向的拉张作用, 北部震群的持续活动诱发EW走向的次级断裂错动产生南部震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峰位移场
万永革, 靳志同, 崔华伟, 黄骥超, 李瑶, 李祥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99-7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6
摘要524)   HTML    PDF(pc) (4681KB)(233)    收藏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越远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侧的水平位移量随震中距衰减更快。震中北侧出现了明显沉降,最大沉降量达376~474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区域出现了明显隆升,最大值达626~677mm。文中还估计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周围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山峰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达393mm,下沉36mm;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S向水平移动36mm,下沉9mm;其他山峰的位移因与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震中距离和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5年12月25日山东平邑塌陷事件产生的位移场与应力场
万永革, 靳志同, 崔华伟, 黄骥超, 盛书中, 张珊珊, 李翠芹
地震地质    2017, 39 (1): 81-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6
摘要1155)      PDF(pc) (3790KB)(572)    收藏

2015年12月25日山东平邑县发生石膏矿塌陷事件。采用各向同性塌缩点源模型计算了该塌陷事件在周围地表产生的位移场、水平应力场及在其附近的蒙山山前断裂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塌陷中心的水平位移达18mm,在距离塌陷位置约5km范围内的水平位移>1mm,方向指向塌陷中心;塌陷中心的垂直沉降达4mm,在塌陷中心约3km以内沉降>1mm,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在远处快速衰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由于该塌陷源较浅,位移变化局限在地表局部所致。2)由于自由表面的影响,该塌陷造成地下2km深度的约5km范围内呈现面收缩应力状态,面收缩应力达1000Pa;而在远处均处于面膨胀应力状态,膨胀应力最大约达1000Pa,面膨胀应力在距塌陷中心约10km处迅速衰减到100Pa以下。在2km深度的平面上造成的最大主张应力和主压应力达10000Pa,在主压应力大于主张应力的塌陷中心约5km范围内,主压应力呈现以塌陷为中心的径向分布,在距塌陷中心约5km以外,主张应力呈现以塌陷为中心的径向分布,随着距离的增大,主压应力和主张应力快速衰减到100Pa量级。3)该塌陷造成了其西北部的蒙山山前断裂(被认为不活动的断层段)上的库伦破裂应力降低,最大值达2500Pa,造成了东南部的蒙山山前断裂(被认为第四纪左旋正断活动的断层段)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增加,最大值达2400Pa,在分析该断裂的危险性时要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