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条山北麓断层滑动速率研究
张秀丽, 熊建国, 张培震, 刘晴日, 姚勇, 钟岳志, 张会平, 李有利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403-14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4
摘要569)   HTML40)    PDF(pc) (9391KB)(217)    收藏

约束断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滑动速率, 有利于认识其活动性和区域构造特征。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南部中条山北麓断层为研究对象,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小李村河断错地貌的高精度DEM, 通过光释光和AMS 14C年代学约束河流阶地序列的废弃年代和地层的沉积时代, 建立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小李村河地貌演化与中条山北麓断层活动的关系。结合断层上盘钻孔所揭露的沉积地层和光释光年龄, 约束中条山北麓断层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2个不同时段的垂直断距, 获得的相应滑动速率为0.3~0.4mm/a, 并简要讨论了晚新生代以来该断层滑动速率的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13-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3
摘要773)   HTML24)    PDF(pc) (7645KB)(193)    收藏

共轭断裂是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的主要地质学证据之一, 其交角大小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力学环境。交角约90°的情况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但目前对其认知仍较为有限。为研究此类断层的构造指示意义, 文中以2019年10—12月菲律宾4次MW≥6.4地震序列为例, 采用InSAR空间测量学方法, 精细研究了该过程的地表形变特征, 进而确定了该地震断层系统的几何参数。结果显示, 这4次地震发生在走向为48.8°、 倾角为74.5°的右旋走滑断裂与走向为318.2°、 倾角为68.9°的左旋走滑断裂上, 可见2条断裂具有正交共轭的特征。经计算, 2条断层主要滑动矢量间的最小旋转角达29.28°, 在地震学意义上并不完全共轭。根据区域应力场结果, 该共轭系统的剪裂角平分线方向与区域压应力的方位基本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发震断层延伸到莫霍面边缘, 具备了成断层时潜在的韧性剪切条件。库仑应力模拟显示在共轭断裂系统中1支上的滑动过程可同时造成2支在交叉处一致的应力卸载作用, 表明共轭系统中的2条断层对区域应力场卸载具有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 搜集获取的共轭断层系统活动序列显示以“L”型展布的几何特征为主, 且呈现2支断层发育不平衡的现象, 该差异性很可能与断层之间的物性差异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
李佳昱, 郑文俊, 王伟涛, 王英, 张培震, 王洋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72-4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4
摘要456)   HTML    PDF(pc) (5150KB)(420)    收藏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 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 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 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 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 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 龙首山约于14Ma 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 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 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 但年龄非常相近, 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 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 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 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 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序言
张培震
地震地质    2020, 42 (2): 0-.  
摘要372)   HTML    PDF(pc) (308KB)(21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冲积扇河流阶地演化对走滑断裂断错位移的限定
许斌斌, 张冬丽, 张培震, 郑文俊, 毕海芸, 田晴映, 张逸鹏, 熊建国, 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19, 41 (3): 587-6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4
摘要557)   HTML    PDF(pc) (6716KB)(1428)    收藏
滑动速率是活动断裂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断裂两盘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断裂带上应变能累积速率的重要表现,常被用于评价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区域河流地貌特征及水系演化会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因此分析河流地貌演化是研究构造变化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限定断裂滑动速率较为可靠的方法。在总结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河流阶地位错模式和位错量的测量方法,并以阿尔金断裂东端断裂近垂直穿过的高岩沟为例,建立了其河流阶地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断裂位错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阶地因断裂活动形成的位错量。结合前人的阶地测年结果,估算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在该段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0±0.51) 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董金元, 李传友, 郑文俊, 李涛, 李新男, 张培震, 任光雪, 董绍鹏, 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41-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6
摘要1067)   HTML    PDF(pc) (19068KB)(279)    收藏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是祁连山南缘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对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祁连山地区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GPS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定年,对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拜京图和蓄集乡等段落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分析拜京图和蓄集乡地区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得到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约占祁连山地区地壳缩短速率的10%。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
董绍鹏, 张培震, 郑文俊, 余中元, 雷启云, 杨会丽, 刘进峰, 宫会玲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16-12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3
摘要1114)   HTML    PDF(pc) (13833KB)(292)    收藏
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3)ka BP、(9.6±2)ka BP和(19.7±4.2)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7±0.1)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3±0.4)ka BP、(6±1)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雷启云, 张培震,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97-1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4
摘要692)   HTML    PDF(pc) (12409KB)(436)    收藏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71-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1
摘要748)   HTML    PDF(pc) (9442KB)(408)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 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 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依兰-伊通断裂带尚志段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来自古地震与历史文献的约束
余中元, 张培震, 闵伟, 韦庆海, 刘玉刚, 刘双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44-8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4
摘要1046)      PDF(pc) (11042KB)(609)    收藏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运动性质变化及其成因机制
李新男, 李传友, 张培震, 王旭光, 章龙胜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32-7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8
摘要1035)      PDF(pc) (10230KB)(357)    收藏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段整体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性质。相反,其西段运动性质较为复杂,其上一系列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在人工探槽和天然露头剖面上观察到的断裂运动性质,显示整个西段主要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只在局部特定位置存在逆冲运动分量。为了确定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运动性质变化的成因机制,从断裂的几何结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与控制西段运动性质的3个主要因素:1)阶区构造,断层的左行左阶雁列式结构形成拉张型阶区,并控制着阶区附近及其内部断层的正-左旋走滑运动;2)尾端构造,在断裂端部存在阻止断层破裂传播的障碍体时,断裂一盘向前推挤的一端就会发生挤压构造变形,断层以逆-左旋走滑运动为主;3)双弯构造,次级段内部断层走向变化并呈右阶排列时,中间弯曲段在左旋走滑作用下形成局部挤压应力环境,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运动。此外,天景山次级块体做SEE向运动,在其尾端形成走滑拉张构造环境,也是西段以正-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形成演化过程说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向N扩展的过程中,整个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可能并不是同时期形成的,而是分为运动性质显著不同的2个阶段,并表现为自东向西侧向扩展的形成演化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断裂特性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
黄蓓, 张培震, 张冬丽, 李小军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055-10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0
摘要1000)      PDF(pc) (5002KB)(794)    收藏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 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 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 龙门山断裂带内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断裂带外的台站, 前者可达后者的2倍多。同时, 该地震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大的垂直分量, 近断层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结合远场资料, 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盘峰值加速度垂直分量总体上大于下盘, 上盘垂直分量的衰减比下盘慢。不考虑远场的高值异常, 水平分量似乎也存在上盘效应, 但目前无证据表明这些异常应该被剔除。另外, 远场地面运动特征显示, 相对于反方向, 沿同震断层扩展方向(NNE)的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衰减较慢, 垂直分量的这种方向效应不明显。考虑到汶川地震破裂浅、断面陡和以垂直形变为主这3个显著的同震构造特性, 近场和远场地面运动记录反映出位错类型和台站的实际断层距的控制作用。正因为汶川地震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结构的特殊性, 导致其地面运动与普通逆断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的同震效应在某些分量上相同, 其他分量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张培震, 张会平, 郑文俊, 郑德文, 王伟涛, 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 36 (3): 574-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3
摘要1205)      PDF(pc) (3083KB)(2171)    收藏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从晚白垩纪到古新世期间,温暖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割着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且向北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随着俯冲速率的大幅度降低,俯冲边界发生海沟后撤(trench rollback),使得欧亚大陆东边界开始形成一系列NNE走向的弧后拉张盆地。尽管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仍有争议,但至少强烈碰撞发生在距今45~55Ma期间。陆-陆碰撞及印度板块持续的楔入作用导致了新特提斯海的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增厚,并隆起形成 “原青藏高原”。碰撞及其强烈的楔入作用还导致了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块体向SE方向的大规模挤出。青藏高原南部块体的挤出时间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俯冲消减带的加速后撤是一致的,表现为沿消减带上盘弧后盆地的快速拉张和裂陷,构成具有成因联系的 “源-汇关系”。距今20~30Ma期间,随着青藏高原大规模南东挤出的减弱,碰撞和楔入引起了向NE方向挤压的增强,导致了青藏高原本身向S和向NE方向的扩展。构造变形向南迁移到主边界逆冲推覆带,向北扩展到昆仑山断裂,造成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陇西盆地开始接受最初的新生代沉积,形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规模晚新生代沉积盆地群。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的海沟后撤大幅度减速或停止,直接导致了日本海扩张的停止,华北盆地裂陷期终止,进入整体热下沉阶段。大约距今10Ma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的高海拔地区晚中新世以来开始出现近SN向的拉张,形成一系列SN向裂谷以及NW向右旋和NE向左旋的共轭走滑断裂系。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向周边生长扩展,祁连山快速隆起形成高原北边界,龙门山也第2次加速隆升,与四川盆地形成近4 000m的地貌高差。在东部,沿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带的运动开始加速,不仅弧后拉张作用停止,一些早新生代的拉张盆地还发生反转而遭受到挤压缩短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王伟涛, 张培震, 雷启云
地震地质    2013, 35 (2): 195-20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1
摘要1484)      PDF(pc) (5826KB)(36773)    收藏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侧的一条断裂带,其空间分布、深部结构、运动学特征以及变形机制对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角弧形断裂系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横穿牛首山-罗山的4条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及断裂带部分地区大比例尺的构造地质填图,发现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具有不连续性与分段性.断裂带南段罗山断裂以正花状构造为特征,显示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 中段牛首山东麓断裂可能并不存在,该区以强烈的褶皱变形为特征; 北段三关口断裂则以左旋走滑为特征.牛首山-罗山断裂带的这种不连续性和分段性反映了断裂带的不同构造部位在青藏高原向NE方向扩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变形样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5. 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
张培震, 朱守彪, 张竹琪, 王庆良
地震地质    2012, (4): 566-5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3
摘要1455)      PDF(pc) (3008KB)(2197)    收藏

通过对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余震分布、地壳形变等的考察以及震前构造变形的研究,提出了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型,认为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岩石圈结构及性质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在变形方式和应力积累上的差异,其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的高度积累和突发释放,形成了汶川特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高摩擦强度和高角度铲型逆冲结构,使得其不仅不易发生变形(但能积累很高的应力)形成震前的 "滑动亏损带",而且不易发生微破裂形成震前的 "地震空区"。当应力积累超过龙门山断裂带的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巨大地震,同震变形和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补偿震前的 "滑动亏损"、填满震前的 "地震空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高角度铲型逆冲结构对于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面上位移加速导致的正应力下降是高角度铲型逆冲断裂发生破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16.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郑文俊, 张培震,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建辉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47-2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5
摘要2453)      PDF(pc) (8121KB)(936)    收藏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2次历史地震(公元180年表氏8级地震、公元756年张掖-酒泉7级地震)中的其中之一或与一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7.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张培震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77-583.  
摘要1228)      PDF(pc) (384KB)(1245)    收藏
2008年6月26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讲专题讲座,题目是"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主讲人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经征得本人同意,现将讲稿发表,作为汶川MS8.0地震科考研究专辑的序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天山山前主要推覆构造区的地壳缩短
杨晓平, 邓起东, 张培震,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1): 111-131.  
摘要2757)      PDF(pc) (7263KB)(2877)    收藏
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研究天山山前主要褶皱带的地壳缩短,其中3条平衡剖面分别横跨天山南簏的柯坪逆断裂-褶皱带和库车逆断裂-褶皱带,2条剖面横跨天山北簏的玛纳斯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其余1条剖面横跨吐鲁番中央隆起逆断裂-褶皱带。柯坪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库车逆断裂-褶皱带、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吐鲁番盆地的地壳缩短量分别为40~45km、27~37km、8.5~10.5km和6~7km。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在EW向上互不重叠,它们的缩短量大致代表了该经度上新生代的最小地壳缩短量,反映出天山地壳缩短由西向东减小的趋势。假定天山山前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开始形成的时间为距今2.5Ma的西域砾岩沉积期,考虑到博阿断裂、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SN向上的缩短活动分量,上述4个地段的最小缩短速率分别为15.4~17.3mm/a、12.7~16.5mm/a、3.8~4.5mm/a和2.3~2.7mm/a。活动走滑断裂在天山内部特定位置向左偏转,走向由NW转为NWW,在断裂转折的部位走滑活动量转化为天山SN向的缩短变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张培震, 李传友, 毛凤英
地震地质    2008, 30 (1): 44-57.  
摘要1815)      PDF(pc) (1361KB)(1900)    收藏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第二是利用上阶地废弃年代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第三是利用下阶地初始沉积年龄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文中还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研究海原断裂和阿尔金断裂的全新世滑动速率,获得的滑动速率与百万年尺度的长期平均滑动速率、百年尺度的近期滑动速率和10年尺度的现今滑动速率一致,也与其它地质、地貌学方法独立获得的结果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活动构造研究中相关速率的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约束
张会平, 张培震, 郑文俊, 郑德文, 陈正位
地震地质    2007, 29 (2): 418-430.  
摘要1927)      PDF(pc) (1562KB)(1046)    收藏
活动构造研究中获得的相关速率是解释活动构造运动方式和幅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够提供检验和建立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必要参数。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加速质谱的出现而逐渐发展并不断广泛应用于地学,特别是地表过程以及活动构造研究中来的。由于仪器测试费用高以及处理流程比较复杂,国内早期相关研究没有得以广泛开展,然而目前正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在样品采集以及精细野外地质调查测量的基础上,活动构造研究中的活动断裂运动速率,活动构造区的河流水系侵蚀下切速率以及古地震事件,活动火山喷发事件等均可以通过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定量约束。文中在概述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该年代学在活动构造研究应用中的最新成果和资料,重点介绍了基于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方法获取和解释活动构造研究中相关速率的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21.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水平位移特征及其微地貌响应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王志才, 张剑玺
地震地质    2006, 28 (3): 391-404.  
摘要1561)      PDF(pc) (4420KB)(1061)    收藏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左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其在黄香沟一段活动性较强,活动现象典型。对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貌、地质体等晚第四纪位移量的研究表明,在黄香沟一带,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水平位移量最大为40~60m;最小为6~8m,可能是一次滑动事件的特征位错量。断裂带上的位移具有分组特征,各组位移值之间具有6~8m的稳定增量。位移值的分组性和增量特征反映了该段断裂具有特征地震的活动特征,而7组位错值则反映了断裂7次特征活动事件。关于黄香沟一带与断裂相关的微地貌分析,也获得了大致相对应的事件次数。并由此初步推测,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断裂带有过多次强烈活动,活动期次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22.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
张广良, 张培震, 闵伟, 陈杰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99-311.  
摘要1576)      PDF(pc) (2256KB)(2073)    收藏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23.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地震地质    2005, 27 (3): 446-461.  
摘要2058)      PDF(pc) (9636KB)(1693)    收藏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0)
24.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张培震,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67-377.  
摘要2037)      PDF(pc) (8781KB)(1466)    收藏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其动力过程的基础,近年来高速发展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测量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553个GPS观测数据给出了其现今构造变形的速度场,表明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被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壳缩短和内部的走滑剪切所调整吸收。其中,喜马拉雅山系吸收了青藏高原总缩短量的44%~53%,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吸收了15%~17%,高原内部吸收了32%~41%。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的向东流动而不是刚性地块的挤出。这一地壳物质流动带在高原西部以地表张性正断层和共轭剪切走滑断层为特征,到高原中东部转换为巨型的弧形走滑断裂带,再到高原东北缘转换为地壳缩短和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的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8)
25. 强震造成的活动地块地壳形变差异探讨
唐方头, 张培震, 邓志辉
地震地质    2003, 25 (4): 655-663.  
摘要1665)      PDF(pc) (3272KB)(701)    收藏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在地表产生了长度大于350km的破裂带,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为左旋走滑断层。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周围不同活动地块内不同构造部位布设的GPS基准站对地震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位于柴达木活动地块内部的德令哈基准站在地震的当天观测到7.5mm的同震位移,位于川滇活动地块西南边界带的下关基准站在震后3d发生了6.8mm以上的明显位移,而位于同一地块内部的昆明基准站和位于祁连山活动地块内的西宁基准站、位于拉萨活动地块内的拉萨基准站震时和震后都没有产生明显的位移。GPS基准站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所处的活动地块和其相邻活动地块对强震有明显的响应,如果相隔一活动地块,则受强震的影响较小;在活动地块内,活动强烈的边界带或其它活动较强的部位对强震引起的地壳形变的响应明显大于活动强度较弱的部位;强震对相邻活动地块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强震所处活动地块运动时对其产生的作用方式的差异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26. 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袁道阳, 刘小龙, 张培震, 刘百篪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55-165.  
摘要2008)      PDF(pc) (4246KB)(955)    收藏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是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部的1条重要的NNW向逆-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长约183km.断裂由4条不连续的次级断裂段右阶羽列而成,阶距2~3km左右,在不连续部位形成拉分区.主断裂两端则形成帚状分叉.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其中Ⅰ级阶地右旋断错约8~m,Ⅱ级阶地右旋断错约35m.同时沿断裂带还形成了许多断层陡坎,Ⅰ级阶地或洪积台地上断层陡坎高约0.5~1m,最高达2.8m,Ⅱ级阶地或台地上的断层陡坎高约2.5~3m,最高达4~5m.根据相应的阶地年代,计算得到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16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83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27.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何文贵, 李传友, 毛凤英, 张淑萍
地震地质    2002, 24 (1): 35-44.  
摘要1692)      PDF(pc) (3780KB)(1621)    收藏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在酒西盆地发现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为0.18~0.2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具有丛集特征,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卫-同心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地震地质    2001, 23 (3): 357-366.  
摘要2042)      PDF(pc) (3641KB)(923)    收藏
通过对中卫-同心断裂带中段和西段7个新探槽的古地震研究,并结合前人对中段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14000a以来中卫-同心断裂带共发生6次古地震事件。其中仅有1次是破裂全带的,发生在晚更新世末,其它都为全新世以来的次级破裂事件,3次破裂中段,两次破裂西段。公元1709年7 1/2级历史地震只破裂中段,因此推断只破裂中段或西段的古地震震级约为7 1/2级左右;破裂全带的古地震震级应为8级左右。从时间上看,这6次事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没有明显的丛集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
29.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一种揭示盆山耦合过程的年代学方法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李大明
地震地质    2000, 22 (s1): 25-.   DOI: ISSN:0253-4967.0.2000-S1-005
摘要1380)      PDF(pc) (4422KB)(1333)    收藏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以沉积物中未重置的低封闭温度的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在时间上把山体抬升、剥露与盆地沉积联系起来的年代学方法。该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山体基岩区冷却、剥露的历史 ,也可用于研究沉积源区、制约古生物缺乏地层的沉积年龄和进行地层对比。简要回顾了该方法的发展历史 ,并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评述了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在我国新构造活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磷灰石U-Th/He法— 一种低温热年代计
郑德文, 王非, 张培震, 李大明
地震地质    2000, 22 (4): 427-435.  
摘要1217)      PDF(pc) (2929KB)(1153)    收藏
回顾了U-Th/He测年方法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了该方法测年的原理、分析流程和长α-粒子停止距离校正。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在磷灰石He扩散性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和磷灰石U-Th/He热年代计在研究古地貌、岩体构造抬升、盆地热历史演化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U-Th/He测年方法的优、缺点,说明这一方法既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