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08-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6
摘要302)   HTML16)    PDF(pc) (13832KB)(160)    收藏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关系, 跨冀中坳陷、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 沿剖面地壳厚30~35km, 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 在冀中坳陷下方, 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 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 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 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 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 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 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 这与反射能量强、 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 暗示研究区上、 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 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 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 沧西断裂、 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 控制了该区堑、 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 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逆断层上覆土层地表破裂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郭婷婷, 徐锡伟, 袁仁茂, 杨宏智
地震地质    2023, 45 (5): 1200-12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5.010
摘要241)   HTML22)    PDF(pc) (10497KB)(193)    收藏

强震发生时, 震源断层错动引发上覆土体变形破裂是地面建(构)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为研究和分析上覆土层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中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综合分析断层倾角、 断层错动位移量、 上覆土层厚度对上覆土层地表变形与破裂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 1)断层垂直位错量为上覆土层厚度的3.3%、 倾角仅为30°时, 发生地表破裂; 断层垂直位错量为上覆土层厚度的5%、 倾角为30°、 45°时, 发生地表破裂; 断层垂直位错量为上覆土层厚度的6.6%、 倾角为30°、 45°、 70°时, 发生地表破裂; 断层垂直位错量为上覆土层厚度的10%、 倾角为30°、 45°、 70°与逼近90°时, 均发生地表破裂。2)随垂直位错量的增加或上覆土层厚度与断层倾角的减小, 地表等效应变逐渐变大, 越容易发生地表破裂。3)随着断层倾角由30°、 45°增加至70°, 上、 下盘地表破裂宽度比值从约3︰1增加至3︰2~1︰1。4)上覆土层的变形与破裂, 首先始于断层基岩与土体交界面的土体破裂, 随着位错量的增加, 当断层倾角为30°、 45°、 70°时, 地表均出现了1个初始破裂点; 当断层倾角逼近90°时, 地表出现了2个初始破裂点, 最后上覆土层出现贯通破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避让典型案例分析--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沿线某场地为例
曹筠, 李彦宝, 冉勇康, 徐锡伟, 马董伟, 张志强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71-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6
摘要1769)   HTML77)    PDF(pc) (11099KB)(567)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减小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所引发的地震及其链生灾害的损失, 是未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所必须面对的议题。文中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沿线某场地为试验区, 在城市活动断层项目目标区1︰1万条带状活动断层分布图成果的基础之上, 借鉴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裂避让距离》中对隐伏断层精确定位的技术要求, 实施了间距不大于50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典型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场地内隐伏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 断层倾向以及上断点埋深等信息。精确定位活动断层的平面位置与1︰1万条带状分布图平面距离差异约为200m, 探测结果精准确定了场地内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 满足场地开发所需的精度。基于精确定位的活动断层地表迹线, 遵照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的相关规则, 既科学确定场地内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 又释放了城市紧缺土地资源, 达到既科学避让潜在危险的城市隐伏活动断层, 又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吉林一号”高精度遥感数据研究华北地区最新构造变形样式——以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地表破裂为例
李占飞, 徐锡伟, 孟勇琦, 赵帅, 孙佳珺, 程佳, 李康, 康文君
地震地质    2022, 44 (1): 98-1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7
摘要783)   HTML25)    PDF(pc) (9526KB)(254)    收藏

文中利用高分辨率“吉林一号”卫星影像数据, 获得了夏垫断裂沿线高精度DEM数据(1.0m)。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夏垫断裂开展了定量研究, 揭示出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地表破裂由5条大致呈左阶平行展布的、 长约3km的分支断层组成, 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12.3km。位错测量揭示出断裂垂直位移沿断层呈不对称三角形分布, 存在2个明显波峰。断裂沿线的平均位移值为1.8m, 约3.2m的最大位移值分布在潘各庄附近。位错模拟分析表明, 其可能代表了2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错。根据夏垫断裂上代表华北地区最新构造变形的地表破裂带相关定量参数估算的震级(约 MW6.3 或 MS6.25 ), 与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的历史震级(约M8.0或 MS8.0 )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华北地区现今剪切走滑构造变形与早期分布于上地壳的断陷拉张构造在孕震层存在的解耦作用, 或华北地区巨厚的第四纪覆盖层对构造变形的吸收作用相关, 这种假设也被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层切割关系和现今走滑型的震源机制所印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第四纪的构造特征
何付兵, 徐锡伟, 何振军, 张晓亮, 刘立岩, 张巍, 魏波, 倪敬波
地震地质    2020, 42 (4): 893-9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8
摘要777)   HTML    PDF(pc) (8744KB)(320)    收藏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01—T03、 TQ和T11—T13 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 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早期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大兴断裂是一条地壳深度的断裂, 其在浅部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状、 断距等有所差异, 宏观呈现由SW向NE倾角减缓(80°~60°)、 上断点埋深变深(160~600m)、 新近系断距(80~0m)减小的特征。 在断裂NE末端表现为与三剪运动有关的变形加宽三角带, 而不是一条持续的断层。 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形态揭示其于新近纪—早第四纪仍延续了古近纪的伸展正断活动, 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现今沿线发育的地震可能与此构造的关系不大。 大兴断裂的北段走向NNE, 长约23km, 与夏垫断裂呈右阶排列, 形成一个长约13km的断裂重叠区。 这种断裂组合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独立演化, 分别控制廊固、 大厂次级凹陷的发育, 并最终在断裂交接重叠区形成成熟型的转换斜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河套盆地第四纪晚期不整合面的时代厘定及其构造意义讨论
白鸾羲, 徐锡伟, 罗浩, 李康, 李梦妮, 魏雷鸣, 王启欣, 赵俊香
地震地质    2020, 42 (4): 806-8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3
摘要704)   HTML    PDF(pc) (7695KB)(294)    收藏
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和东部多板块持续俯冲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在新生代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强度的断陷活动。 河套盆地是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与阴山山脉之间的新生代断陷盆地, 其内广泛分布着第四纪中晚期的湖相地层沉积。 壕赖沟剖面、 边墙壕剖面和狼山剖面位于河套盆地内, 通过分析其上更新统地层剖面的岩性和结构可知, 在厚约10m的湖相地层沉积中记录了1~2期角度不整合面。 研究壕赖沟剖面、 边墙壕剖面和狼山剖面的测年结果可知, 80ka以来形成了不整合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种基于Matlab平台的断层位移测量软件对比分析--以阿尔金断裂东段为例
康文君, 徐锡伟, 于贵华, 罗佳宏
地震地质    2020, 42 (3): 732-7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3
摘要825)   HTML    PDF(pc) (6975KB)(270)    收藏
测量地表的断层位移对于恢复同震位移和长期累积位移分布非常重要。 近年来, 编程软件的不断更新和高精度地形数据(例如激光雷达探测与测量和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积累为测量密集的断层位移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文中主要对2款比较常用的断层位移测量软件--LaDiCaoz和3D_Fault_Offsets进行介绍。 首先, 基于阿尔金断层东段石包城铁矿附近的1个位移测量实例分别说明这2款软件的工作原理; 然后, 分别对比和总结了其在目标地貌标志、 界面、 输入文件类型、 自动化程度、 适应性、 可重复性和输出文件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劣; 最后, 基于2种软件在阿尔金断裂东段获得的2组断层位移数据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2种软件的结果是否相互验证, 以及线性地貌标志的弯曲程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2种软件所得测量结果与野外地质测量结果的对比, 以及对软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地质意义的讨论, 我们认为目前这2款软件都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不足之处, 高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能是断层位移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三维构造特征
王振南, 鲁人齐, 徐锡伟, 何登发, 蔡明刚, 李英强, 罗佳宏
地震地质    2019, 41 (4): 944-9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9
摘要1104)   HTML    PDF(pc) (10881KB)(247)    收藏
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三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题尚不明确。文中利用多条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对彭县隐伏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三维断层模型;同时根据断层相关褶皱与褶皱调节断层原理,对彭县隐伏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前的浅层构造变形与中下三叠统的滑脱层f1密切相关。该滑脱层一直向E延伸至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彭县隐伏背斜为该滑脱层f1之上的低角度断层转折褶皱,彭县隐伏断裂则发育在彭县隐伏背斜膝折带的前翼,是一条高角度(50°~60°)的逆断裂,走向NE-SW,总长约50km;彭县隐伏断裂与龙门山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并不相连,非同一条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与彭县隐伏背斜褶皱轴的走向一致且断距较小,该断裂的形成与背斜前翼褶皱变形有关,分析认为是一条褶皱调节性断层。文中系统地揭示了彭县隐伏活动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进一步分析断层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马思远, 许冲, 田颖颖,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62-1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1
摘要617)   HTML    PDF(pc) (12909KB)(370)    收藏
发生于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同震滑坡。基于Geoeye-1震后0.5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圈定了4834处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水平断层距离、垂直断层距离、震中距离、河流距离、道路距离、TPI指数以及岩性共10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应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开展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LR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图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十分吻合,其中五花海-夏莫段、火花海和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如意坝段均为滑坡危险性极高的区域。采用ROC曲线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模型成功率与预测率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LR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为理想,训练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的AUC值分别为0.91和0.89。文中结论为震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地震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藏高原中部NE向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李康, 王躲, 邵庆丰,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04-12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2
摘要602)   HTML    PDF(pc) (10923KB)(227)    收藏
青藏高原中部NE向断裂滑动习性的研究缺失制约着我们对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模型的理解。文中选取InSAR结果为右旋走滑的NE向其香错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选取了1个典型断错地貌点,利用无人机航拍结合RTK-GPS地面控制点测量获取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利用LaDiCaoz_v2.1软件自动提取的T2地貌面上最大冲沟的水平左旋位错为(21.3±7.1)m,跨断层陡坎剖面揭示了T2地貌面的垂直位错量为(0.9±0.1)m。在T2地貌面上采集的2个U系测年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98±0.17)ka和(5.98±0.07)ka。上述数据约束了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约为(3.56±1.19)mm/a,垂向滑动速率约为(0.15±0.02)mm/a。其香错断裂左旋走滑带有倾向分量的运动学特征与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物质向E运移的特征相符合,其运动速率与其共轭断裂(格仁错断裂)基本一致,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样式符合共轭走滑断裂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滑坡数据库
许冲, 田颖颖, 沈玲玲,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黄学强, 马俊学, 陈曦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15-11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1
摘要776)   HTML    PDF(pc) (10918KB)(165)    收藏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向大体一致。这些滑坡的总面积为110km2,分布在1个面积约35 70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根据地震滑坡"面积(A)-体积(V)"幂律关系式V=1.314 7×A1.208 5,估计这些滑坡的总体积约9.64×108m3。在滑坡分布的椭圆形区域内,滑坡点密度、面密度、体积密度分别为1.32km-2、0.31%与0.027m。文中提供了1个全面详细的廓尔喀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分析地震滑坡机制、分布样式、规律与危险性评估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全球视角下的多震例地震滑坡研究提供了1个俯冲带地区推覆断层型地震滑坡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探索第四纪钻探岩心沉积物颜色测量新方法
何付兵, 徐锡伟, 郑桂森, 孙永华, 张巍, 李莉, 李瑞杰
地震地质    2018, 40 (4): 920-9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4
摘要518)   HTML    PDF(pc) (9066KB)(163)    收藏
文中提出1种基于数字图像分析法测量第四纪沉积物颜色的新方法,其操作简单快捷,可节省测试成本和时间,提高沉积物颜色研究效率。为论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对其测量成果同传统色度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传统沉积物颜色测量方法和数字图像颜色测量方法都受沉积物颗粒粒级制约。细砂及其以细颗粒可开展沉积物颜色研究,中砂、粗砂误差较大。同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图像法可减小粗碎屑沉积物颜色继承色干扰;2)碎屑沉积物粒级和含水量影响数字图像法沉积物颜色数值。一般来说,数字图像法获得的湿色数值低于使用分光测色仪所获得的干色数值,且颜色数值变化幅度更大,色度/亮度曲线表现出更大波状起伏;3)同传统沉积物颜色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图像法颜色测量红度、黄度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亮度受光照不均一影响,产生一定误差。采用沉积物数字图像提取沉积物颜色信息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室内实测方法,用于建立更加复杂的沉积环境下较为完整的沉积物颜色序列,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研究、古土壤识别和古地震事件识别提供数据资料,拓展色度学在地质方向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MS7.0地震触发滑坡全景
许冲, 王世元, 徐锡伟, 张合, 田颖颖, 马思远, 房立华, 鲁人齐, 陈立春, 谭锡斌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32-2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7
摘要716)   HTML    PDF(pc) (35835KB)(549)    收藏
2017年8月8日的四川省九寨沟县MS7.0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全面客观地获取地震滑坡发生全景,对于理解地震滑坡宏观机制、发育强度、分布样式与规律,灾区恢复重建与滑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天、空、地相结合的手段,获取本次地震触发滑坡全景。同震滑坡主要分布区内有4条公路,沿线同震滑坡最严重的为金铃海—夏莫段与九道拐—九寨天堂段。类型以中型与小型破碎型滑坡为主,也有少量的大型滑坡与碎屑流。开展了有0.2m超高分辨率震后航片覆盖的五花海区域(11.84km2)与扎如寺—上四寨村沿线(47.07km2)的滑坡分布详细调查。结果表明,受发震断层的影响,五花海区域的同震滑坡发育程度(1 088处滑坡,总面积1.514km2)远高于扎如寺—上四寨村沿线(528处滑坡,总面积0.415km2)。基于Geoeye-1震后影像开展了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得到本次地震触发的超过4 800处滑坡,总面积约9.6km2,这些滑坡在空间上与推测发震断层位置、余震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震区发育的强度弱化斜坡、悬停在高坡位的堆积体与停留在沟谷中的滑坡松散堆积体,后续在强余震或强降雨条件下再次失稳并形成新的滑坡与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将成为震后恢复重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水域三维地形与活动断层探测研究——以西昌邛海为例
蔡明刚, 鲁人齐, 何宏林, 徐锡伟, 王振南, 李海鸥,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04-2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5
摘要791)   HTML    PDF(pc) (6151KB)(584)    收藏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探测技术和方法比较成熟,但针对水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采用AAE浅层剖面仪,首次对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进行探测。探测剖面可以清楚地揭示水底反射界面、水下淤泥层底部与浅部沉积层的反射界面、浅部沉积层底部界面反射界面。文中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及其DSI插值法对探测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初步给出了邛海水域三维地形结构;同时在多条探测剖面上,发现了则木河断层错断浅部沉积层和水下淤泥层的证据,表明该断层已延伸至邛海水域。探测结果对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文中还分析和探讨了浅层剖面仪工作的特点、参数以及探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的探测研究结果,可以为水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用非线性摩擦有限元方法计算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危险性
姚琪, 邢会林, 徐锡伟, 张微, 刘杰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71-1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3
摘要649)   HTML    PDF(pc) (5916KB)(545)    收藏
大部分地震是在复杂的物性条件下,应力不均匀加载作用下断层活动的结果,还受到断层结构和断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中常用的"地震空区"理论出现误差。断层的摩擦行为可以体现断层的不均匀破裂过程,文中尝试将非线性摩擦有限元方法应用到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中,模拟计算了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周边地区主要断层的摩擦行为,将断层节点破裂与7级以上历史地震的时空演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所得的断层破裂与历史地震对应较好,且在地震震级、地震破裂顺序上都有良好表现。模拟结果还显示,小江断裂和则木河断裂有可能是后续地震危险性较强的地区,在更长的时间内,大凉山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鲜水河断裂的北段可能发生较大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间应力作用与丛集活动特征初步分析
程佳,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33-1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1
摘要630)   HTML    PDF(pc) (5406KB)(643)    收藏
巴颜喀拉块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部板内强震高发地带,对于该块体强震发生时空模式的研究可为大范围板内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而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在强震发生模式中的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黏弹性库仑应力模型,计算了1893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边缘和内部7级左右及以上历史地震破裂之间的黏弹性库仑应力相互影响,并使用强震所在断层的滑动速率将这一应力影响值转换为影响时间,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间中减去该影响值,比较历史地震影响值对于丛集现象的影响情况,从而分析历史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历史地震丛集特征的影响。从结果看,巴颜喀拉块体的强震自1893年以来存在着前期相隔16a左右的准周期活动,然后经过相对较长时间平静后大约在1997年后发生丛集现象,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位于这一强震丛集活动中,仍存在着发生强震的危险;计算出的未来30a强震发生条件概率显示,危险程度较高的断层包括玛沁断裂、玛曲断裂、阿万仓断裂、塔藏断裂罗叉段、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当江断裂,其他破裂段也存在发生MS7.0左右强震的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北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李峰, 刘华国, 贾启超, 徐锡伟, 张效亮, 龚飞
地震地质    2018, 40 (1): 97-1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8
摘要701)   HTML    PDF(pc) (5251KB)(696)    收藏
有史料记载以来,沿岷山断块边界断裂曾发生多次6.0~7.2级强震,是中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针对岷江断裂北段,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微地貌测量及探槽开挖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厘定了该断裂段的空间几何展布形态,揭示了断裂的逆冲兼左旋走滑性质,获取了断裂的全新世最新活动参数。川盘村附近的Ⅱ级阶地断错地貌线性较好,实测断层陡坎垂直高度3.1m,冲沟累积走滑量约3.1m,由断层作用造成的水平累积缩短量约3.0m;这与探槽揭示的结果相吻合。按照位移相依的特征地震计算,同震垂直位移量和水平走滑量均约为1.0m,同震水平缩短量为1.0m。结合地层年代测试结果,计算获得该断裂段的垂直位移速率和水平走滑速率为0.7~0.9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1.1mm/a。垂直断裂布设的探槽不仅揭示了断裂为低角度逆冲性质,产状为倾向260°、倾角29°;同时,根据断层、崩积楔与地层的切盖关系,探槽还揭示了3次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事件发生在距今0~295a,第2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 405~1 565a,第1次事件发生在距今2 750~2 875a,复发周期约1 110~1 565a,离逝时间约0~295a。根据相关关系式计算结果,认为该断裂段具备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潜在能力,目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
吴熙彦, 徐锡伟, 于贵华, 程佳, 陈桂华, 安艳芬, 王启欣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7-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3
摘要773)   HTML    PDF(pc) (6632KB)(538)    收藏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鲁人齐, 徐锡伟, 陈立春, 陈桂华, 姚琪, 孙建宝, 任俊杰,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1
摘要613)   HTML    PDF(pc) (4673KB)(1200)    收藏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1次MS7.0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同震断层破裂带;初步认为发震断层是1条隐伏的活动断层。文中根据九寨沟小震重定位结果,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对发震断层进行三维模拟和刻画,初步给出了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发震断层三维结构显示九寨沟主震发生在断层面弯折部位,这与1973—1976年松潘强震序列的断层几何结构相似,表明强震活动可能与断层面的非均一性密切相关。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九寨沟震区的历史强震(M≥6.5),以及活动断裂地表分布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了震区10条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断层初始模型,并分析和探讨了三维活动断层建模存在的局限性。九寨沟震区活动断层地下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分析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强震预判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徐锡伟, 吴熙彦, 于贵华, 谭锡斌, 李康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19-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1
摘要1448)   HTML    PDF(pc) (20050KB)(1838)    收藏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华北东部基于背景噪声的壳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宫猛, 徐锡伟, 张新东, 欧阳龙斌, 江国焰, 董博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30-1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10
摘要1045)      PDF(pc) (8911KB)(740)    收藏

收集了华北东部地区的190个宽频地震仪记录的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24个月的垂直分量(Z分量)连续噪声数据,采用FTAN(Frequency-Time Analysis)方法从15700多条台站对路径中提取可用的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0.2°的网格,利用O'ccam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7~40s周期内的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分布。然后,使用面波在各个网格节点下方的纯路径频散反演研究区一维S波速度结构,再通过线性插值获取了华北东部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S波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能清晰地揭示出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在中上地壳(深度<25km),拥有较厚沉积层的华北盆地和分布在山间的第四纪沉积盆地表现为低速特征,而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随着深度的增加(>30km),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S波分布特征呈现出与浅部相反的特性,拥有较薄地壳的华北盆地表现为高速,而拥有较厚地壳的太行山及燕山隆起区S波速度相对较低。三维S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带的唐山-河间-邢台-磁县一线和渤海湾地下10~20km存在低速异常区。大同地区地下20~30km的S波速度出现低微的速度逆转可能与该区壳-幔的热物质分布相联系。S波速度分布显示,太行山不仅是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地形和构造分界带,同时也是1个明显的速度转换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2. 由强震动数据分析芦山地震地面运动持时及周期特征
白玉柱,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7, 39 (1): 92-1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7
摘要1157)      PDF(pc) (5292KB)(898)    收藏

以芦山地震震中距100km内的20个台站60条原始强震记录为依据,研究芦山地震动卓越周期、反应谱峰值周期、地震动持续时间和震源持续时间。研究发现:EW、SN和UD3个方向卓越周期的变化范围为0.013~0.275s;5%阻尼比反应谱峰值周期变化范围为0.03~0.65s;芦山地震动90%持续时间变化范围为5.1~35.9s,震源持续时间在EW、SN和UD 3个方向的均值分别约为6.41s、6.05s和5.47s。以台站地震动持时为依据,回归地震动持续时间的空间变化曲线,并与Bommer(2009)地震动持时预测曲线进行比较,发现芦山地震动持续时间高于Bommer(2009)预测曲线,表明芦山地震中的震源作用时间大于目前的预测平均值。芦山地震动持时和震源持续时间在NE向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尤其是震源持续时间;而该方向上的余震分布弱于震中SW方向,表明发震构造在主震发生过程中NE方向能量释放较多,所以余震分布较弱。地震动持时和震源持时无上盘效应可能与隐伏发震构造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朱艾斓, 徐锡伟, 任烨, 孙冬军, 王鹏, 于海英, 宋秀青, 刘芳
地震地质    2017, 39 (1): 67-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5
摘要1110)      PDF(pc) (9369KB)(776)    收藏

中国东南部地区或分布崇山峻岭,或为新生代盆地覆盖,因而活动断裂的发现与定位极为困难。沿断裂的地震活动可以成为断裂现今活动的直接证据,但需要地震的精确定位。文中通过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与背景地震活动的关系,解译了研究区存在的隐伏活动断裂。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致22°~35°N,106°~122°E范围内1990-2014年发生的背景地震开展了重新定位工作,重新定位了51000多个小震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的背景地震活动表现出与区域构造活动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具有分区活动性,不同构造区出现不同的分布样式。现今活动较弱的构造区,地震活动分布离散或稀疏,没有指示出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在现今活动较强的构造区,地震活动明显集中成线性条带状,线性条带的展布样式和方向与区域构造格局和主要断裂走向一致。以线性条带分布的背景地震活动性揭示出的隐伏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桂西北地区、四川盆地东南缘以及霍山一带,多数为以往研究所未发现的断裂。重新定位地震在不同构造区的震源深度分布差异明显,在块体中部区域震源深度最浅,主要分布在0~15km,表明脆性变形主要发生在上地壳,中下地壳为半塑性、塑性变形状态;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下地壳地震发生。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为四川盆地的东南缘一带,有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40~44km,反映了地壳厚度大且下地壳为脆性变形特征,与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硬的流变强度相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段半果巴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
李康, 徐锡伟, 罗浩, Paul Tapponnier, Yann Klinger, 高明星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70-6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3
摘要912)      PDF(pc) (5621KB)(680)    收藏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边界的1条近EW向延伸长约1 600km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也是晚第四纪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之一,被分为11个破裂段。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通过Trimble VX扫描测量了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段半果巴观察点的断错微地貌,显示冲沟左岸T1阶地保存了最新1次地震的位错约6~7m。选择冲沟右岸跨断塞塘开挖探槽,采集了14C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对该探槽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探槽揭示了12套地层单元,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结合之前的研究,利用逐次限定方法可以把阿克塞段的最新2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分别限定在1 180a BP左右和507~230a B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5. 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
徐锡伟, 郭婷婷, 刘少卓, 于贵华, 陈桂华,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6, 38 (3): 477-5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1
摘要953)      PDF(pc) (6533KB)(1663)    收藏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构)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30m的认识。2)通过1999年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2︰1至3︰1。3)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构)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活动断层探察的快速制图技术研究
吴熙彦, 于贵华, 杜克平,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97-40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3
摘要565)      PDF(pc) (2311KB)(402)    收藏

活动断层探察作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一项行业基础性科研工作,其系列专题图件是探察工作成果直观表达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近年来活动断层探察图件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从图件标准化和软件开发2个方面对活动断层探察快速制图技术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这一快速制图技术已应用于正在开展的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并获得了规范、高质量的专题成果图件。文中探讨的图件快速产出流程标准化、软件功能设计对于其他基于GIS软件的制图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李陈侠, 袁道阳, 杨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6, 38 (1): 44-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4
摘要894)      PDF(pc) (15616KB)(620)    收藏

文中从几何结构特征、断裂长期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复发特征3个方面对阿万仓断裂进行了研究。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阿万仓断裂作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的分支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一样也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断,总长约200km。西北段由2条总体走向310°,相距约16km近平行的次级断层组成,向SE方向合为1条断裂。2)在阿万仓断裂上发现大约15km长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地裂缝、断层沟槽等典型断错微地貌现象。3)经航、卫片解译,野外现场调查,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测试,得到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07mm/a。4)通过对断错最新地貌面的测年和探槽剖面分析,认为阿万仓断裂带存在4次古地震事件,属原地复发型,最新1次事件是在(850±30)a BP以后发生的。5)阿万仓断裂左旋滑动速率与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递减的滑动速率量值相当,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递减的特征。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滑动速率逐渐递减,与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结构有关,其中的阿万仓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过程中的重要分支断裂,吸收了东昆仑断裂带东延的应变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全国活动断层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设计与建设——以华北构造区活动断层探测和调查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为例
隋远, 杜克平, 于贵华, 徐锡伟, 吴熙彦, 甘德强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15-11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4
摘要880)      PDF(pc) (4676KB)(528)    收藏

对中国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简单介绍, 以“华北构造区活动断层探测和调查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为例, 讨论了通过WebGIS实现活动断层数据发布与共享的可行性, WebGIS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活动断层数据的共享问题。共享系统总体目标是快速安全地共享高精度、专业化的活动断层数据。系统采用B/S模式流行的3层架构结构: GIS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 后端数据库是将多个华北地区的活动断层子库集成后的总数据库。系统不但具有基本的浏览、查询功能, 还可以进行条件查询、点击查询、断层定位等细粒度的操作。现阶段系统建设重点放在了“数据共享的实现”和“数据精度”上, 借助GIS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实现更多, 比如在线编辑、自定义GP模型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
高明星, 陈桂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09-7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4
摘要1002)      PDF(pc) (4694KB)(943)    收藏

2013年7月22日,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 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 并以此为基础, 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貌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 临潭-宕昌断裂不同部位的最新隆升呈现不均匀性.其中, 断裂的最新逆冲活动在临潭以西及以岷县附近明显强于其他各段.上述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断裂抬升强度还与历史及现今地震发震位置较好地匹配, 体现了定量化地貌分析对断裂活动强弱的指示作用.临潭-宕昌断裂受区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影响, 其活动的差异可能与晚第四纪以来巴颜喀拉块体NE向扩展背景下的局部应力集中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0. 共轭断层系统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与震群模型讨论
郭婷婷, 徐锡伟, 邢会林, 于贵华
地震地质    2015, 37 (2): 598-6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1
摘要384)      PDF(pc) (9722KB)(725)    收藏

采用断层摩擦接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方法, 对单断层与交叉断层2种断层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 结合中国大陆双震或震群型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条件对共轭断层系统的孕震与发震机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断面滑动摩擦机制较好地解释了共轭断层由闭锁状态进入发生地震的滑动状态的过程, 共轭断层系统会交替地发生失稳事件, 验证了2组共轭断层系统构成的地震模型的滑动习性。其数值模拟与讨论分析结果可为共轭断层发育区的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