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震倒塌房屋提取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夏朝旭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57-16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7
摘要647)   HTML22)    PDF(pc) (11479KB)(171)    收藏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 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分布和高度等参数的获取, 以及震后灾情快速获取等工作, 如震后倒塌房屋的研判和提取、 震后滑坡、 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识别等。但是, 目前常用的可见光遥感技术无法在夜间获取信息。为了提高震后夜间获取灾情信息的能力, 文中以北川地震遗址作为研究区, 尝试利用无人机获取热红外遥感数据, 并进行倒塌房屋的提取研究。将可见光遥感数据提取的倒塌房屋作为真值进行对比, 发现热红外遥感数据可用于夜间倒塌房屋的识别, 其总体精度为0.86, 其中3种破坏类型房屋的用户精度都在0.8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方法
白仙富, 聂高众, 叶燎原, 戴雨芡, 余庆坤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250-1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13
摘要764)   HTML13)    PDF(pc) (3316KB)(318)    收藏

科学评估地震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 是提高地震人员伤亡评估准确性和完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 这一问题却至今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方法, 尝试在此方面开展研究。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 1)在GIS中将评估区划分为1km×1km的网格单元, 把网格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赋值给网格单元作为其人口属性信息; 2)基于回归的logistic模型, 根据网格单元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属性计算各网格单元的地震滑坡致死率; 3)计算各公里网格单元的地震滑坡致死人数, 然后进行整个研究区的地震滑坡致死总人数评估。利用本方法, 以2014年“8·3”鲁甸MS6.5地震, 2012年“9·7”彝良MS5.6、 MS5.7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MS8.0地震的3个地震灾区为研究区, 进行了地震滑坡致死人数测试。其中, 基于鲁甸震例构建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方法并评价其有效性, 利用彝良和汶川震例测试该方法在更广范围内开展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时的外延性和适用性。基于文中提出的模型评估得到鲁甸地震灾区因地震滑坡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33人, 与实际因地震滑坡导致的死亡和失踪共250人相比少17人, 死亡总数评估误差率为6.80%; 公里网格单元死亡人数评估结果的Kappa检验值为0.912, 表明用所建模型计算的死亡人数与实际死亡情况的一致性较好, 模型具有很好的统计学意义。而外延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 汶川地震时滑坡导致的死亡和失踪合计约20 000人, 模型评估的结果为18 732人, 死亡总数评估的误差率约为6.5%; 模型评估的彝良地震灾区地震滑坡致死人数为48人, 比实际死亡人数少11人, 死亡总人数评估误差率为18.64%, 公里网格单元死亡人数评估结果的Kappa检验值为0.889。实例研究结果表明: 在允许存在一定误差的前提下, 文中所提出的地震滑坡致死人数快速评估方法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数量的估计中,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外延适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模板匹配的地震应急制图方法
徐敬海, 周海军, 聂高众, 安基文
地震地质    2020, 42 (3): 748-7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4
摘要570)   HTML    PDF(pc) (9194KB)(166)    收藏
震后各类应急图件可为有效开展应急指挥与救援提供参考和依据, 地震应急制图具有快速性、 动态性、 表现方法多样等特点。 文中引入受众理论, 系统研究了地震应急制图的对象及制图内容, 将地震应急制图对象划分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人员、 辅助决策技术人员、 应急救援人员和普通公众, 论述了不同受众对地震应急图件的需求及这些图件的表达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匹配的快速制图方法。 该方法在震前根据不同受众需求, 设计不同的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及对应的数据库结构, 震后在GIS与专业模型的支持下, 根据灾情信息动态更新制图模板, 实现快速地震应急制图。 文中设计了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库体系, 包括制图对象层、 地图模板层、 模板图层和具体地图元素层等及相应的地震应急制图通用模板。 最后, 应用ArcEngine开发了地震应急制图系统, 通过案例展示了系统的制图应用, 可为震后快速、 系统地生成各类地震应急图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震源深度的极震区烈度评估模型
聂高众, 徐敬海
地震地质    2018, 40 (3): 611-6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8
摘要698)   HTML    PDF(pc) (1737KB)(516)    收藏
震后极震区烈度的准确快速评估是地震应急决策与救援的基础性工作。文中首先收集整理了1966—2013年的215条震级>5.0的历史震例,基于输入参数可在震后快速获得的原则,通过分析极震区烈度与不同地震参数的相关性关系,通过拟合方法构建了1种面向地震应急的,以中国地震局正式发布的地震震级、震源深度为输入参数的极震区烈度快速评估模型。然后从统计的角度分析了该模型拟合的有效性,同时对2个输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在震后快速有效地估算极震区烈度。目前该模型在实际地震应急中已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房屋提取方法——以中国西部地区乡村为例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李华玥, 吴兵
地震地质    2017, 39 (4): 805-8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4
摘要651)   HTML    PDF(pc) (7488KB)(284)    收藏
房屋的分布位置、面积和高度等信息对城乡规划、地震应急和减灾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星载或机载可见光遥感图像进行地物信息自动提取,是高效快速获取大面积房屋数据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出现同物异谱或异物同谱现象,以及地物遮挡的影响时,基于光谱信息的传统地物分类或提取方法房屋提取精度较低。文中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琼哈拉峻村房屋和农田光谱信息相似的地区,利用小型旋翼无人机获取了在航向和旁向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可见光遥感图像。然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获得了研究区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阈值分析DSM和DEM差值提取出房屋像元及其面积和高度等信息。通过与传统监督分类法对比发现,使用摄影测量方法基于高度信息的房屋提取其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88.69%和97.42%,而监督分类法提取房屋的精度分别为43.23%和85.30%,说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在房屋和背景信号差别较小的区域时精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5.4级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周军学, 聂高众, 谭劲先, 李莎, 范熙伟, 毕熙荣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81-7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2
摘要1086)   HTML    PDF(pc) (6510KB)(271)    收藏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位于广西、湖南、广东3省(区)交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等。此次地震相比国内同等级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对较轻,但其打破了华南少震弱震地区的平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和总结分析,得出苍梧地震7大灾情特征:发生于少震弱震地区;灾区人口密度低;灾区建筑类型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地震动持续时间短;余震少且震级低;地震未引发大型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台风等气候灾害多发,易与地震灾害叠加。文中通过介绍此次地震的基本概况,初步分析了苍梧地震的灾害特征,总结了部分经验和启示,为华南少震弱震地区更好地应对中强地震,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7. 基于现场调查的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宋平,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高娜, 范熙伟, 李华玥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148-11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7
摘要764)      PDF(pc) (4224KB)(802)    收藏

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是地震应急领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大多依托于灾害损失预评估集成软件,缺乏实际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和历史地震损失结果的验证。文中以地震应急灾情快速评估与动态可视化软件为集成平台,系统总结了研究区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及分布特征、经济特点、交通状况和历史地震损失等情况,以现场调查的建筑物类型和比例为修正依据,通过与实际历史地震造成的地震灾害损失对比,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了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通过文中的分析得出,在可视化软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场调查建筑物的类型比例对软件预评估结果进行修正能够有效提高灾害损失的评估精度,该套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不仅限于本研究区,对其他地区也有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千米格网的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开发
徐敬海, 安基文, 聂高众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60-7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20
摘要750)      PDF(pc) (4018KB)(297)    收藏

震后地震应急灾情的准确、快速评估(盲估)是有效地震应急决策的关键之一。为提高应急灾情评估的速度与准确性,文中提出开发基于千米格网技术的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阐述了预评估数据计算模型,包括承灾体数据、灾情计算用致灾因子和计算公式。介绍了千米格网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计算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计算参数的空间化和地图代数的应用实现。最后论述了预评估数据在地震应急灾情评估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并以近期中国大陆发生的2次实际破坏性地震为实验案例,展示和检验了其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千米格网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能较好地提升灾情评估速度和准确度,还能精细地展示灾情的空间分布,为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9. 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支撑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
安基文, 徐敬海, 聂高众, 白仙富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225-1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22
摘要695)      PDF(pc) (6476KB)(452)    收藏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是震后地震应急响应的核心技术支撑。目前, 随着高精度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的推广, 中国地震局下属单位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所采用的承灾体数据大多由原来的县级精度提升到30″×30″(经纬度)的高精度。然而, 基础数据精度得到提升的同时, 灾情评估的主要算法和技术流程却没有改变。结果是评估准确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而县级精度数据支撑下的评估耗时较多(10~20min, 大震时可在30min以上), 震害损失空间分布不够精细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 文中首先介绍了高精度承灾体数据(30″×30″), 描述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原理及县级数据支撑下的实现过程, 之后阐述利用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改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数据基础的原理, 在评估过程中利用栅格代数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和保持数据精度的原理, 以及通过分割和重新组织快速评估技术流程提高评估速度的方法。经试验验证, 改进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能够产出高精度的(30″×30″)的震害分布, 并且评估耗时缩减到1min以内(不含出图耗时)。大范围的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是一种模拟数据而非调查数据, 尽管其基础是普查数据, 但准确度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0. 地震应急决策知识地理本体建模
徐敬海, 聂高众
地震地质    2015, 37 (2): 588-5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0
摘要475)      PDF(pc) (3333KB)(601)    收藏

如何增强地震应急预案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智能性和针对性是地震应急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震应急决策知识为此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但需要实现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计算机建模。文中从地理空间知识角度研究了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建模方法。以地理本体为基础, 论述了建模原语, 包括: 抽象地理建模原语, 地理建模原语和地震应急领域原语。提出了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框架模型, 根据不同的知识粒度, 将应急知识分为基本地震应急决策知识层、规则地震应急决策知识层和过程地震应急决策知识层。分别论述了其中规则性和过程性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建模。开发了城市智能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初步展示了地震应急决策知识模型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3类人群对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重要性认知的调查与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高娜, 苏桂武, 邓砚, 聂高众, 仵焕杰, 陶鹏
地震地质    2014, 36 (2): 53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21
摘要378)      PDF(pc) (2149KB)(685)    收藏
基于前人大量工作积累和国际类似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地震应急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一个由34个指标构成的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该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并分析了地方地震科研工作者、地震系统地方领导和基层地震工作者3类人群,对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具体指标重要与否的认识。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指标而言,3类人群均认为其影响地震应急救援的程度是不同的,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建筑物抗震能力、居民点集聚程度、危险源控制水平、疏散场地面积等。而对于不同的被调查人群而言,其对某项指标重要与否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其中,对“基础环境背景”的影响程度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城市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研究
徐敬海, 聂高众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96-2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6
摘要849)      PDF(pc) (1387KB)(933)    收藏
地震应急预案作为地震应急的核心文件之一,存在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在分析地震应急预案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是地震发生后,为指导地震应急救援,针对具体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方案。阐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特点及其与地震应急预案的关系。论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组成,包括:处置方案框架、应急决策知识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介绍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上应用地震应急决策知识修正应急处置方案框架并动态生成处置方案。以地市级为例论述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框架,并介绍地震应急决策知识的组成。从而为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的生成与应用奠定基础,该方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地震应急预案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3.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灾害系数研究
高娜, 聂高众, 邓砚
地震地质    2013, 35 (4): 907-9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9
摘要756)      PDF(pc) (1939KB)(739)    收藏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一个区域或城市为了应对未来破坏性地震而具备的一种减灾功能,反映该区域或城市在应对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处置能力。衡量相对应急准备能力的大小需要估算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文中采用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灾害系数表示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情况,选择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量化模型,并根据未来20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数据,计算出全国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灾害系数,为更确切地计算相对应急准备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
聂高众, 安基文, 邓砚
地震地质    2012, (4): 782-7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20
摘要977)      PDF(pc) (717KB)(1876)    收藏

地震应急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由国外提出,而在中国正式确立于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得到长足的进步,并且当前正面临着飞速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良好机遇。地震应急是一项准军事化行动,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付诸行动,突显灾情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地震应急灾情服务面向决策者及其支持者,同时也面向灾区内外、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广大民众,其内容包括灾情数据的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快速提取以及灾情的上报与发布等。中国地震应急灾情服务面临着急迫的各方需求,然而在机制上、技术手段上,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有不少差距,尚不能满足当前地震应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是,灾情服务的整体流程、灾情上报与决策支持、灾情的分类分级发布等各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 灾情服务中,尤其是灾情数据快速获取中高新技术的利用率非常低; 灾情数据与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比较弱,相关基础研究落后。因此,建议加强地震应急灾情服务整体架构的建设与优化以及中央机关对它的统筹管理; 加强高新技术在灾情服务中的综合应用; 加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9)
15.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
邓砚, 聂高众, 苏桂武
地震地质    2011, 33 (1): 36-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4
摘要1259)      PDF(pc) (516KB)(1655)    收藏

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整个地震应急工作的成效。从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实地调研工作取得的认识,首先初步构建了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然后以四川省县(市)为例,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围绕着1个目标层,设定5个准则层、9个指标层和17个变量层的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继而建立了一个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法的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建立能够对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进行定量化的评价,从而为加强县(市)基层政府地震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其地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16. 中国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的初步研究
苏桂武, 邓砚, 聂高众
地震地质    2005, 27 (3): 382-395.  
摘要1806)      PDF(pc) (17524KB)(565)    收藏
文中首先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地震应急的途径、方式和程度;然后提取了“地震综合危险性、人口经济密度、区域性地震次生自然灾害、地方潜在应急投入系数和等级公路密度”作为分区指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划途径和主导因素法、部门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相配合的区划手段,对中国大陆进行了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可初步分成8个地震应急大区,各大区的地震应急宏观特点差异很大,是各地制定、实施和发展有地域针对性的地震应急对策体系时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17. 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
张世民, 聂高众, 刘旭东, 任俊杰, 苏刚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21-233.  
摘要1989)      PDF(pc) (5903KB)(1059)    收藏
逆冲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是评价该类发震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重要的NW向强震构造带,该构造带以逆冲错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其组合形式与逆冲强度存在南北差异。通过NE向横向断裂的构造地貌分析,发现横向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根据其与纵向断裂的交接关系,将横向断裂概括为横向分割断裂、横向撕裂断裂和横向转换断裂3种类型,讨论了3类横向断裂在逆冲构造带分段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将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分为独立的3段,并分析了各段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以横向断裂为标志的3分段特点,既体现了段与段之间断裂活动强度、地震破裂强度与步调的差异,又体现了段内地震破裂步调的一致性,表明横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冲构造带的破裂分段,只是横向断裂的类型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8.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李志强, 聂高众, 苏桂武
地震地质    2005, 27 (1): 164-171.  
摘要1408)      PDF(pc) (2965KB)(1308)    收藏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其在防震减灾科研中的应用
刘治, 刘启元, 张培震, 戴丽思, 王立红, 高维安, 聂高众, 张崇立, 朱燕民
地震地质    1998, 20 (1): 91-96.  
摘要960)      PDF(pc) (913KB)(1069)    收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网格建设的详细技术方案,将完成研究所内的局域网建设,并加入国家地震局京区高速链路。按Intranet模式建成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广大科研人员能方便快捷地通过因特网查询到国际上大量的有关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信息,及时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地震地质数据资源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0. 基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震倒塌房屋提取研究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夏朝旭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

21. 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地震滑坡死亡人数评估方法
白仙富 聂高众 叶燎原 戴雨芡 余庆坤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