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张伟恒, 张东升, 陈杰, 田勤俭, 何万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345-3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20
摘要105)   HTML10)    PDF(pc) (7728KB)(69)    收藏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 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 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 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 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 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 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 正断层上盘、下盘, 逆断层上盘、下盘, 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 6400m、4300m, 17700m, 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 1000~1100m、400~500m, 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 逆断层上盘、下盘, 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 500~600m、200~300m, 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 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 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 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岩断层面黏滑和蠕滑时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模拟
罗明, 陈杰, 覃金堂, 尹金辉, 杨会丽, 刘进峰, 龚志军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57-3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7
摘要311)   HTML9)    PDF(pc) (3308KB)(220)    收藏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 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 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 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滑动方式(黏滑或蠕滑), 并获取其滑动速率仍然是一项挑战。文中基于近十年来发展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方法, 结合内蒙古狼山断裂花岗岩样品的光释光晒退参数进行理论模拟, 得到了基岩正断层发生黏滑、 蠕滑和崩积楔侵蚀等情形的光释光晒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断层的黏滑和蠕滑, 获得相应的活动期次和位移量, 并且有潜力记录崩积楔侵蚀。文中还分析了该方法区分断层活动方式、 期次的时间分辨率和获得位移量的空间分辨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张博譞, 钱黎,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2024, 46 (1): 220-2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3
摘要1290)   HTML76)    PDF(pc) (14676KB)(810)    收藏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 MS7.1 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 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乌什 MS7.1 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 长约62km, 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 岩崩、 滚石、 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 向S约13km以外, 地质灾害迅速减轻, 且山前断层陡坎(F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 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 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 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 长约2km、 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 总体受一条倾向SE、 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 规模远小于乌什 MS7.1 地震余震带, 其是由 MS7.1 主震所致还是因 MS5.7 余震造成的, 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 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扩散方程的陡坎形貌测年方法进展
许建红, 陈杰, 魏占玉, 李涛
地震地质    2023, 45 (4): 811-8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1
摘要427)   HTML35)    PDF(pc) (5260KB)(218)    收藏

陡坎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台阶状地貌, 但其形成年龄通常很难直接测定。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中的陡坎经过初期短暂的重力垮塌之后, 将经历漫长的低能退化过程。如果陡坎剖面形态的演化可基于扩散方程来模拟, 且扩散系数可独立标定, 即可利用陡坎地形剖面估算其年龄, 这种方法被称为形貌测年。文中简要回顾了陡坎形貌测年的研究历史, 介绍并讨论了陡坎退化的概念模型与扩散模型, 特别是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参数在扩散模型中所起的作用、 最佳陡坎形貌年龄的确定流程等, 分析了陡坎上、 下地貌面坡度对陡坎退化的影响, 编制了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年龄图版, 给出了图版的应用实例, 验证了形貌测年方法的有效性。线性扩散模型和非线性扩散模型均可用于单次事件陡坎的退化分析, 但对于年轻的单次事件陡坎推荐使用非线性扩散模型。断层重复活动形成的陡坎的退化分析则需要谨慎对待, 恒定滑动速率陡坎的非线性扩散模型适用于模拟年龄<10ka、 活动速率高的断层陡坎的演化; 多次事件陡坎模型(包括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需要仔细评估每次事件在陡坎剖面上的断错位置及其位移量。尽管陡坎形貌测年方法存在很多假设条件, 但目前快速获取一定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已成为现实,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沿着同一陡坎提取大量剖面进行分析, 继而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 这为陡坎退化分析和形貌测年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南段三苏场背斜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张伟恒, 陈杰, 李涛, 邸宁, 姚远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351-13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1
摘要475)   HTML100)    PDF(pc) (7558KB)(241)    收藏

褶皱陡坎是发育在褶皱活动轴面变形应变集中区的地貌陡坎。通过褶皱陡坎的几何形态及下伏基岩地层的产状可以约束活动褶皱的变形历史。文中在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南段三苏场背斜北段东翼向斜轴面附近的中更新世丹思冲积扇面上发现了与褶皱轴线平行、 坡向E的线性地貌陡坎。通过对该陡坎的详细野外调查, 结合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建立的几何学模型, 确定该陡坎是由于断展褶皱前翼向斜枢纽的迁移而形成的褶皱陡坎。利用横跨陡坎的条带地形剖面获取该段陡坎的最大高度为28~35m。根据褶皱陡坎的高度与下伏活动枢纽两侧地层的倾角(分别为10°~17°、 43°~57°)及深部隐伏三苏场逆断层缩短量间的定量几何关系, 估算丹思冲积扇形成以来背斜东翼的水平缩短速率约为0.1mm/a, 三苏场断层的扩展速率为(0.5+0.3/-0.1)mm/a, 背斜的总缩短速率为(0.3+0.2/-0.1)mm/a。利用褶皱陡坎获取活动褶皱晚第四纪变形量的方法, 为研究高剥蚀速率、 变形地貌面不连续的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活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柴达木盆地北部2021年6月16日青海茫崖MS5.8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张博譞, 郑文俊, 陈杰, 何骁慧, 李启雷, 张冬丽, 段磊, 陈干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313-1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14
摘要454)   HTML26)    PDF(pc) (13664KB)(160)    收藏

青海茫崖 MS5.8 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交界的部位。对于此次地震开展研究, 不仅有助于理解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现今构造变形、 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 也将为该区未来的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文中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3km, 震源机制解为逆冲性质。结合地表地质、 卫星影像和地震反射剖面解译, 认为该地震发生在冷湖逆断裂-褶皱带的东南端, 发震构造可能为冷湖七号东背斜之下控制背斜生长的2条倾向相反的隐伏逆冲断裂之一。此次茫崖5.8级地震仅使冷湖七号东背斜下伏逆断层发生了部分破裂, 并未破裂至地表, 为典型的褶皱地震。震区发育多条第四纪活动褶皱及下伏逆断层, 这些构造均具备发生 MW5.9 ~7.2地震的构造条件, 并有可能因级联地震破裂而引发7级以上强震。因此, 震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现代沉积物样品钾长石红外激发后红外释光的残留信号——对年轻古地震事件测年的指示意义
覃金堂, 陈杰, 李涛
地震地质    2020, 42 (4): 981-9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14
摘要526)   HTML    PDF(pc) (2789KB)(255)    收藏
阿尔金断裂中段车尔臣河—清水河沿线发育新鲜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据推测可能由千年以来的强震事件所致。 然而, 由于目前缺乏可有效应用于ka时间尺度的第四纪测年方法, 建立该地区历史时期古地震事件的精确时间序列十分困难。 文中在该断裂带采集分选好、 中、 差3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断塞塘沉积样品, 探讨了基于钾长石红外激发后红外释光(post-IR IRSL)方法测定年轻古地震事件的可能性。 通过 “积分区间-激发温度坪”实验, 确认了在首步IR激发温度为110℃时, post-IR IRSL170 信号在ka时间尺度上不受异常衰减影响。 采用粗颗粒2mm小测片技术, 利用最小年龄模型和有限混合模型, 可有效识别出断塞塘沉积物中post-IR IRSL170 信号晒退彻底的钾长石颗粒。 实验表明, 这一方法得到的post-IR IRSL170 信号的非光敏残留剂量为0.6~0.8Gy, 如通过合理的方法扣除其影响, post-IR IRSL170 技术将有望用于数百a至ka时间尺度的古地震事件测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北天山前陆盆地前缘西湖背斜带第四纪褶皱作用
王浩然, 陈杰, 李涛, 李跃华, 张博譞
地震地质    2020, 42 (4): 791-8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2
摘要743)   HTML    PDF(pc) (9926KB)(195)    收藏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 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 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 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 对褶皱类型、 生长机制、 褶皱几何学、 运动学特征和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 西湖背斜的EW向变形长度> 47km, 其中隐伏区的变形长度> 14km, 地表出露区的最大变形宽度约为8.5km。 西湖背斜内部连续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 在其北部发育一个变形幅度较小的背斜(西湖北背斜)。 西湖背斜是以翼旋转方式变形的滑脱褶皱, 其缩短量在地形高点附近约为(1 070±70) m, 向W递减至(130±30) m, 向E快速递减至(650±70) m; 因外部物质涌入或内部物质流出导致其盈余面积为- 0.34~0.56km2。 通过横穿西湖北背斜的2条地震反射剖面(剖面A、 B)计算其平均缩短量为(60±10) m、 (130±40) m, 由外部物质流入导致的盈余面积为0.5km2、 0.74km2。 地震反射剖面在背斜两翼均发育生长地层, 生长地层的起始位置在背斜地表出露区的东段位于地下1.9~2.0km处, 在背斜西端隐伏区位于地下3.7km处。 地震反射剖面成像结果(剖面D、 E)显示, 在地下3.3km处可见上覆地层超覆在西湖背斜之上, 而上覆地层基本未发生变形, 表明该段背斜已不再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微型无人机在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W6.6地震中的应用探索
付博, 李志强, 陈杰, 范熙伟, 李晓丽, 李涛, 姚远, 刘耀辉
地震地质    2018, 40 (3): 672-6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12
摘要591)   HTML    PDF(pc) (4915KB)(404)    收藏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MW6.6地震,为了更好地做好野外考察工作,利用微型无人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以探索其在震后考察中的应用。地表破裂对于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阿克陶地震的宏观震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小型旋翼无人机获取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基于摄影测量原理获取数字表面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对具有垂直位错的地表破裂进行了识别,并选取6处特征点画出高程剖面线。在高程剖面图中,选取曲线上地表破裂两侧较平稳部分做拟合趋势线,选取落差处稳定的点带入2条直线方程,将差值作为特征点处的垂直位错。得出6处特征点的地表破裂的垂直位错为4.4~10.4cm,并利用高程数据推测了具有垂直位错的疑似地表破裂,为地表破裂的现场调查提供了新的辅助办法。此外,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的布伦口乡为例,对外界条件恶劣的布伦口地区进行了DEM的快速获取。通过与RTK实地测量数据比对,对极端条件下微型无人机的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价,计算得到2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6 6,其结果可以很好地满足野外调查需要,最后对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
姚远, 陈杰, 李涛, 付博, 王浩然, 李跃华, 陈建波
地震地质    2018, 40 (2): 426-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10
摘要722)      PDF(pc) (9829KB)(247)    收藏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2处均发育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在喀拉阿特河南岸,面积达1 000m2,由于冻土层下部融层发生液化,液化物质沿已有泉眼、地裂缝喷出,其中60%的砂土液化为泉眼复发形成,根据探槽揭露的地层确定砂土液化发生在地下1.8m的灰绿色粉砂质黏土、粉砂层。本次地震地裂缝以脆性破坏为主,下部融土层发生变形后引起上部冻土层变形产生地裂缝是主要原因,其中维日麻村地裂缝以挤压作用形成棋盘状分布在喀拉阿特河河漫滩上,而布拉克村地裂缝以拉张和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地裂缝的运动方向在90°~135°,呈环形展布,具有向东侧拉张的趋势。崩塌与滑坡在震区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掉落下的滚石堵塞道路、砸断电线杆,最大滚石长4m,震区仅发生1处小型滑坡,但在其周边形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边坡和潜在滑坡体。本次地震地裂缝与砂土液化有伴生迹象,是造成房屋破坏严重的1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帕米尔、南天山及其会聚带现代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测年
刘浪涛, 陈杰, 李涛
地震地质    2017, 39 (3): 497-5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5
摘要642)   HTML    PDF(pc) (5971KB)(267)    收藏
现代河流沉积物携带了其物源区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现代河流沉积物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可以了解其物源区地质体中锆石U-Pb年龄的组成。文中对帕米尔、南天山及其会聚带14条主干河流采集的现代河沙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了帕米尔、南天山不同构造单元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图,揭示了不同年龄峰可能的物源地质体,并推测了一些新的地质体的存在。结果显示,该区域不同构造带具有明显不同的锆石U-Pb年龄峰:南天山构造带的主要年龄峰为270~289Ma和428~449Ma,北帕米尔构造带的主要年龄峰为205~224Ma和448~477Ma,中帕米尔构造带的主要年龄峰为36~40Ma,南帕米尔构造带的主要年龄峰为80~82Ma和102~106Ma。这些年龄峰可以作为识别上述构造单元的特征年龄峰,为利用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来示踪帕米尔和南天山在新生代的会聚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岩石暴露与埋藏面释光测年进展及其应用
罗明, 陈杰, 刘进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83-1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14
摘要996)      PDF(pc) (1544KB)(665)    收藏

岩石暴露与埋藏面光释光测年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测年方法,其测年基本原理是当岩石暴露于太阳光下时,岩石表层的释光信号会被晒退,被晒退的深度随着岩石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岩石暴露面被沉积埋藏后其光释光信号又开始积累。利用岩石暴露(或埋藏)面残留释光信号与暴露(或埋藏)时间和深度的定量关系,就可以估算该岩石的暴露和埋藏年龄及历史。文中简要介绍了不同释光信号测定岩石暴露与埋藏面年龄的方法、进展、应用实例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实例表明,岩石暴露与埋藏面光释光测年方法在第四纪地质、地貌演化、考古和活动构造研究上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3.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
陈杰, 李涛, 孙建宝, 房立华, 姚远, 李跃华, 王浩然, 付博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160-11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8
摘要1003)      PDF(pc) (8322KB)(1162)    收藏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该区的未来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初步的野外考察、InSAR数据分析以及主余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阿克陶MW6.6地震破裂走向107°、倾角76°,发震断层是公格尔拉张系最北段的全新世活动转换断层——NWW走向的木吉右旋走滑断裂。该地震破裂长度超过77km,可能包括了至少2次破裂子事件。沿木吉断裂在2处(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以东2.4km及其以东约32.6km附近)发现了数十米长、走向95°~110°、小规模右旋张扭地表破裂带,走滑量10~20cm。这一结果与张勇等在震后2h给出的震源破裂过程一致。重新定位的主震位于木吉断裂上,震源深度约9.3km。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分布在木吉断裂南侧1走向NWW、长逾85km、宽<8km、深5~13km的条带内。余震带的北边界上陡下缓,很好地限定了木吉断裂的铲形深部几何结构。这次地震的发生表明帕米尔高原内部上地壳变形仍以近EW向拉张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滑脱褶皱陡坎的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模型:以帕米尔-南天山前陆地区明尧勒背斜为例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77-6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1
摘要766)      PDF(pc) (5770KB)(752)    收藏

褶皱陡坎是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地貌陡坎,是近期发现的一种不同于断层陡坎的构造作用形成的陡坎状地貌。在缺少地震反射剖面等深部资料时,利用褶皱陡坎可对活动褶皱的变形特征和生长演化历史进行限定,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较少。位于帕米尔-南天山前陆地区的明尧勒背斜为第四纪活动的滑脱褶皱。在背斜南翼的河流阶地上发育了一系列褶皱陡坎:在T2和T3b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宽度/坡度分别为16m/40m/25°和20m/50m/26°,陡坎位置与下伏基岩中向斜枢纽位置对应。通过对这些褶皱陡坎的分析,得出:1)这些褶皱陡坎是滑脱褶皱通过膝折带迁移机制形成的。2)褶皱陡坎形成初期,陡坎高度、宽度和坡度逐渐增大;当陡坎宽度达到枢纽带宽度2倍时,陡坎坡度将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陡坎高度和宽度逐渐增大,其坡度将保持恒定。3)褶皱陡坎吸收的缩短增量与陡坎高度和下伏地层倾角间存在定量几何关系。根据T2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约16m和暴露年龄约8ka,估算T2阶地面暴露以来明尧勒背斜南翼的缩短速率为~1.3mm/a。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还对比总结了滑脱褶皱陡坎和断弯褶皱陡坎的异同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机制和速率:方法与认识
李涛, 陈杰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78-4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6
摘要419)      PDF(pc) (2182KB)(1553)    收藏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纪以来完整的生长演化历史。文中对正弦曲线状和尖棱状弯滑褶皱模型、经典断弯褶皱模型和纯剪切断顶褶皱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这些模型的提出为限定褶皱变形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中的褶皱模型,这就需要更多的野外地质、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背斜的弯滑褶皱作用与活动弯滑断层陡坎
杨晓东,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刘浪涛, 杨会丽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4-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2
摘要919)      PDF(pc) (8567KB)(792)    收藏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活动背斜两翼河流阶地面上多处发育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这些断坎主要分布在活动轴面附近较陡的等斜岩层(地层倾角分别为74°~89°、18°~20°和45°~60°)一翼,往往成排发育在距活动轴面50~1 200m范围内,宽90~1 000m,长40~950m,随着离活动轴面的距离加大弯滑断层陡坎规模渐小。同一阶地面上发育的弯滑断层陡坎几乎以等间距或间距倍数关系产出。这些断坎走向与下伏基岩地层走向一致,基岩地层大多为中-厚层块状砂岩或粉砂岩互层,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小。明尧勒背斜南翼克孜勒苏河北岸T3阶地面废弃以来,单条弯滑断层的地表最大缩短速率为0.31mm/a,地表最大抬升速率为0.34mm/a。这些弯滑断层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和新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晚第四纪褶皱变形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34-2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4
摘要987)      PDF(pc) (3491KB)(1128)    收藏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横向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沿褶皱走向不同位置这3个分量的比重是不同的: 在背斜中段以缩短和隆升为主; 靠近背斜端部,在缩短和隆升的同时也会发生强烈的侧向扩展.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中段,对端部这一相对独特的构造位置研究较少.那么褶皱端部是如何生长变形的,与褶皱中段有何不同,伴随褶皱生长同步变形的河流阶地具有怎样的发育特征?对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4期河流阶地在垂直褶皱轴向上均发生了强烈反向掀斜,越老的阶地面掀斜角度越大,背斜在西南端的生长是以翼旋转机制进行的.据T2b,T3b,T4a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年龄及下伏基岩的磁性地层年龄可得46°等斜岩区在距今约0.35Ma、(93.9±18.7)ka、(82.6±16.5)ka和(19.4±2.9)ka时期旋转角度大致呈抛物线曲线函数递减,平均旋转速率依次为>(0.13±0.01)°/ka、(0.08±0.02)°/ka、(0.05±0.01)°/ka和(0.04±0.01)°/ka, 呈明显减小趋势,但该等斜岩区吸收的缩短速率大致保持恒定.河流阶地在发生掀斜和抬升变形的同时,也发生了向西的侧向扩展变形: 由东向西,T3a和T4a阶地面上冲沟密度、宽度和下切深度明显减小,阶地拔河高度、陡坎高度和旋转角度也呈减小趋势,这些均反映了背斜向西的侧向扩展.据喀浪勾律克河谷和背斜西南剖面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背斜向西侧向加长的速率恒定为16.0~16.8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测定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袁兆德, 陈杰, 张会平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80-4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21
摘要1571)      PDF(pc) (549KB)(2630)    收藏

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埋藏测年方法,在晚新生代沉积物尤其是陆相碎屑沉积物测年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同一岩石或矿物中的宇宙成因核素对,例如 26 Al和 10 Be在地表的生成速率比值是固定的,不受纬度和海拔的影响,但是这一核素对分别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在地表经历了暴露的沉积物被埋藏后,该比值会随着时间而降低,因此具有不同的半衰期的核素对(例如 26 Al/10 Be)可以作为一种地质时钟,测年范围在几十万a至5Ma。文中简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4种方法及其应用: 暴露-埋藏图解法、深度剖面法、等时线法以及 26 Al-21 Ne和 10 Be-21 Ne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9. 日本宫崎县石卷平原海啸堆积物调查
何宏林, 冉勇康, 宋方敏, 陈立春, 陈杰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72-4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20
摘要1563)      PDF(pc) (963KB)(1402)    收藏

2007年4月,为执行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课题 "中国沿海地区古海啸的定量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访问了日本,并对日本东北地区宫崎县石卷海岸平原的海啸堆积物做了概略性的调查。2011年3月11日,该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使人们对该地区过去的海啸历史有一个概略认识,并了解海啸堆积物的调查方法,对这次调查作一简要报道。这次调查揭示出3次海啸事件,最新一次发生在公元915年十和田火山喷发之前,对应于公元869年的贞观大海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
刘进峰, 陈杰, 王昌盛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21-4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5
摘要2009)      PDF(pc) (631KB)(1371)    收藏

采用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阶地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等效剂量对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该阶地沉积形成于距今4.3~7.3ka,自阶地形成以来,河流下切(27±5)m,下切速率(6.3±1.2)mm/a。塔什库尔干河中上游河流的快速下切可能与慕士塔格山穹窿的快速隆升或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2008年汶川地震相关堆积物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研究
杨会丽, 陈杰, 刘进峰, 余松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13-4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4
摘要1798)      PDF(pc) (586KB)(1348)    收藏

现代强震相关堆积物的释光测年研究有助于理解古地震相关沉积物释光测年的地质意义,提高古地震测年的精度和准确度,更好地认识大地震发生的规律。文中选择了若干典型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堰塞湖堆积物、泄洪堆积物和喷砂堆积物,进行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相关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石英灵敏度较高,但释光信号并未完全归零,等效剂量残留值有的可高达10Gy,这对百年或千年尺度复发周期地震事件的释光测年影响较大,但对万年至10万年尺度的地质事件测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地震前古地面附近沉积物样品细颗粒石英的光晒退程度较好,其等效剂量仅0.2Gy,因此应尽量采集古地面附近的样品来限定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22. 汶川8.0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古地震事件的光释光测年
杨会丽, 陈杰, 冉勇康, 刘进峰, 王昌盛, 李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02-4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3
摘要2014)      PDF(pc) (706KB)(1351)    收藏

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罗元村探槽剖面揭示了汶川8.0级大地震之前的1次同等规模的古地震事件。文中对采自小鱼洞破裂带罗元村古地震探槽的7个冲洪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和单测片再生法光释光测年研究。LED08-212样品SAR法预热坪实验表明预热温度坪区间为180~240℃,在此温度下热转移量小于等效剂量的1%,不影响测量结果。循环比、回授、剂量恢复试验也表明采用200℃预热温度、10s预热时间和SMAR法流程进行等效剂量测量是合适的,能有效地校正测量过程中的释光信号感量变化。样品LED08-113,LED08-212细颗粒石英SAR法等效剂量值与SMAR法结果的一致性,表明2种方法均适用于本批样品。整个剖面上下盘各形成1个很好的时间序列,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记录,推测小鱼洞断层上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应该为距今1.7~2.2ka,其全新世垂直滑动速率至少为 (1.0±0.08)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23. 南京长江全新世河流阶地的年代及其意义
雷生学, 陈杰, 刘进峰, 尹金辉, 侯康明, 王昌盛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91-4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2
摘要1513)      PDF(pc) (661KB)(1553)    收藏

河流阶地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对南京市长江南岸全新世河流阶地的23m厚钻孔沉积物,采用细颗粒石英单测片再生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OSL)测年,并对沉积物中的植物碎片等进行了14 C测年,样品的OSL年龄和经树轮校正后的14 C 年龄吻合。测年结果表明,这批样品的光释光信号较强,部分层位释光测年分辨率可达百年尺度。该阶地堆积并不连续,主要堆积于距今0.26~1.9ka和7.9~9.1ka期间且沉积速率较快,而在1.9~7.9ka BP之间即全新世大暖期内存在一个明显的沉积间断期或地层缺失,这有可能是受长江河道摆动或侵蚀下切所致。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古气候由7.9ka BP之前的相对温暖湿润转为1.9ka BP之后的相对温和湿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法限定古地震事件日历年龄
尹金辉, 陈杰, 卢演俦,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83-3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1
摘要1462)      PDF(pc) (512KB)(1499)    收藏

尝试运用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来获得淤泥质泥炭系列样品的日历年龄,并与单个14 C年代、时序已知系列14 C年代的日历年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在采样厚度较小的情况下,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日历年龄区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在采样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系列14 C年代贝叶斯校正也可以获得理想的日历年龄区间。综合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推测发生在海原断裂带石卡关沟的古地震事件最大概率日历年龄区间为1 340~1 114cal a BP(2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Burbank D W, 黄明达,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08-3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5
摘要1753)      PDF(pc) (931KB)(2358)    收藏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阶地可划分为4期。利用阶地堆积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阶地面T2a、T3和T4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5.8±2.40)ka、(55.1±10.3)ka、(131.4±23.9)ka。伴随背斜的生长扩展,河流阶地面发生了横向和纵向掀斜,并形成断层陡坎和褶皱陡坎。木什背斜晚第四纪的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翼旋转机制进行的,估算其最小缩短速率为(1.6±0.3)mm/a,最小隆升速率为(1.9±0.3)mm/a。与此同时,沿轴向背斜发生了向东的侧向迁移和旋转。根据背斜垂直隆升与侧向扩展之间的关系,估算背斜在131~16ka期间向东的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较快,为 (14.6±3.6)mm/a; 自16ka至今,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迅速减小至(1.7±0.3)mm/a,背斜向东的迁移扩展可能已基本停止,而以侧向旋转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与北翼逆断裂的生长
肖伟鹏,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89-30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4
摘要1894)      PDF(pc) (1203KB)(1317)    收藏

发育在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的木什活动背斜是一南缓北陡的第四纪滑脱褶皱,背斜的最小地壳缩短量为0.7km,构造隆升幅度可达1.5km。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由一系列坡向北的反向断层陡坎组成,不同断坎间垂直位移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不论是整个北翼逆断层西段还是单条断坎,其垂直位移均呈东高西低的不对称分布,位移梯度东高西低,这可能反映了背斜西段晚第四纪褶皱作用的东强西弱。该断层可能是背斜生长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逐渐紧闭时不断减小的核部空间形成的浅部、无根的前翼次级剪切逆冲断层,本身不会产生中强地震。该断层晚第四纪平均水平缩短速率为0.8mm/a,仅吸收了该区现今GPS地壳缩短速率的1/5。木什背斜和背斜北翼逆断层的生长均遵从根据全球断层数据获得的断层长度>100m的标度律。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西段陡坎的幂律回归标度指数n=1.37(R2=0.88),其断层最大位移(Dmax)与断层长度(L)的比值(k)远小于木什背斜的约4.3%,但比全球地震地表破裂带的k值(10-4~10-5)要大1~2个数量级,这表明木什背斜北翼断裂陡坎可能是数个中强震的派生产物,但尚处于断层发育的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西南天山前缘乌拉根背斜南翼逆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Burbank D W, Thompson J, 杨晓东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77-2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3
摘要1605)      PDF(pc) (867KB)(1258)    收藏

塔里木盆地新疆喀什以西部分是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两大对冲构造系统的会聚带,关于两者变形前缘和分界的确切位置存在不同认识。在乌恰县以南的玛依卡克盆地南缘,清晰可见属于帕米尔构造带、向N或NNE逆冲的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FT)。最近野外调查在盆地北部发现了西南天山前缘的最新变形带: 向南逆冲的乌拉根背斜南翼断层。断层总体近EW走向,在克孜勒苏河南岸和别尔托阔依河两岸河流阶地上形成了长约12km、坡向南的逆断坎,近地表断层产状为6°∠15°。 由于乌拉根背斜及其南翼断层的活动,断层上盘阶地面上形成了多条弯滑断层,并发生了明显的反向掀斜。高阶地形成以来(区域对比表明,该阶地与木什背斜北翼T2大致为同一期阶地,其光释光年龄约为16ka),西南天山南缘吸收的总缩短量约71.4km,平均缩短速率约4.5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8. 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与发震构造
李文巧, 陈杰, 袁兆德, 黄明达, 李涛, 余松, 杨晓东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60-2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2
摘要1833)      PDF(pc) (1364KB)(1698)    收藏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通过野外地质地貌填图与差分GPS测量,初步获得了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破裂类型、位移及分布等基本参数,据此估算了可能的地震震级,讨论了其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模型。塔什库尔干地震使得慕士塔格正断层南段的部分和整个塔合曼正断层发生破裂,形成了长约27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总体走向NNE,由北部的N25°W向南转至N25°E。地表由正向或反向正断层陡坎组成,在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地垒和阶梯状等构造组合; 在平面上表现为单条雁列型、平行型、收敛(或汇聚)型、"井"字型等。地表破裂带以纯倾滑为主,基本无走滑量,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地表破裂带一般宽30~60m,最大可达825m; 单条陡坎垂直位移(4.2±0.2)m,最大同震垂直位移6.8m。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由北向南由3条独立的次级破裂段组成。估算其地质矩震级为7.0~7.3级。该断层以东的小盆地内发现了同震感应地表破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29.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41-2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1
摘要2466)      PDF(pc) (1173KB)(2196)    收藏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的径向逆冲,伴随着塔吉克盆地东部块体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在帕米尔东部,构造变形的方式、空间分布和机制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渐新世末至约11Ma,帕米尔东部以喀什-叶城转换带(KYTS)的右旋走滑作用为主,同时帕米尔前缘沿主帕米尔逆断层(MPT)发生强烈缩短作用,塔里木向南俯冲,帕米尔中、下地壳相对于上地壳向北俯冲并加厚、熔融。弧形弯曲或径向逆冲作用以及中、下地壳的加厚、弱化致使公格尔山拉张系北部于7~8Ma开始EW向拉张作用,并向南扩展。至3~5Ma,构造格局发生了巨变,喀喇昆仑右旋走滑断裂北段停止活动; KYTS右旋走滑由早期的11~15mm/a明显减小至1.7~5.3mm/a; 帕米尔构造结与塔里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明显减弱,两者可能已拼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以(21±1)mm/a的速率向北推挤,变形前锋向北迁移至克孜勒苏河一线。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晚第四纪及现今的活动变形主要集中在公格尔拉张系、帕米尔前缘褶皱-逆断层带(PFT)与南天山南缘的阿图什-喀什褶皱带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30. 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擂鼓探槽剖面古地震事件测年
刘进峰, 陈杰, 尹金辉, 陈立春, 卢演俦, 杨会丽
地震地质    2010, 32 (2): 191-1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2
摘要2019)      PDF(pc) (5532KB)(1439)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大地震,形成了200多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的古地震研究对于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和大地震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校正感量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对映秀-北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擂鼓探槽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对探槽中含有的炭屑进行了AMS14C测年。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校正的AMS14C年龄吻合,该地区与汶川地震类似规模的上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1±0.2)ka至(1.1±0.2)ka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