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2-20
    目录
    地震地质2018年第40卷第6期目录
    2018, 40(6):  0-0.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2018, 40(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 ( )   HTML   PDF (140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青藏高原中部NE向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李康, 王躲, 邵庆丰, 徐锡伟
    2018, 40(6):  1204-12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2
    摘要 ( )   HTML   PDF (109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中部NE向断裂滑动习性的研究缺失制约着我们对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模型的理解。文中选取InSAR结果为右旋走滑的NE向其香错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选取了1个典型断错地貌点,利用无人机航拍结合RTK-GPS地面控制点测量获取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利用LaDiCaoz_v2.1软件自动提取的T2地貌面上最大冲沟的水平左旋位错为(21.3±7.1)m,跨断层陡坎剖面揭示了T2地貌面的垂直位错量为(0.9±0.1)m。在T2地貌面上采集的2个U系测年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98±0.17)ka和(5.98±0.07)ka。上述数据约束了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约为(3.56±1.19)mm/a,垂向滑动速率约为(0.15±0.02)mm/a。其香错断裂左旋走滑带有倾向分量的运动学特征与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物质向E运移的特征相符合,其运动速率与其共轭断裂(格仁错断裂)基本一致,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样式符合共轭走滑断裂模式。
    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
    董绍鹏, 张培震, 郑文俊, 余中元, 雷启云, 杨会丽, 刘进峰, 宫会玲
    2018, 40(6):  1216-12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3
    摘要 ( )   HTML   PDF (138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3)ka BP、(9.6±2)ka BP和(19.7±4.2)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7±0.1)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3±0.4)ka BP、(6±1)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
    生长地层揭示松原地区孤店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构造特征
    于晓辉, 沈军, 戴训也, 王昌盛
    2018, 40(6):  1240-12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4
    摘要 ( )   HTML   PDF (114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松原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形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选择松原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和东南隆起2个构造单元之间的孤店活动断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长地层讨论孤店断裂第四纪的构造特征,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利用深部石油反射地震勘探数据,厘定了孤店断裂的位置、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依据浅层反射地震探测、联排钻孔探测以及第四纪年代学测试数据,精细地确定了孤店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数据分析认为孤店断裂在第四纪以逆冲褶皱构造为主。基于浅层地震剖面和联排钻孔识别出1套由逆冲褶皱形成的先超覆后退覆的生长地层,利用沉积速率与抬升速率的关系,估计早更新世早期孤店断裂的抬升速率<0.15mm/a;早更新世晚期断裂的抬升速率>0.091mm/a;中更新世的抬升速率>0.052mm/a。同时根据年代学数据,确定孤店断裂在205ka BP以来的抬升速率为0.046mm/a。
    基于地震波及InSAR数据的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发震构造
    刘云华, 单新建, 张迎峰, 赵德政, 屈春燕
    2018, 40(6):  1254-1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5
    摘要 ( )   HTML   PDF (129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合反演(CAPJoint)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经过Bootstrap法测试后得到2组节面,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302°、76°和8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138°、27°和104°。接着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所得到的形变场总体趋势同甘卫军研究小组发布的GPS同震位移场相吻合。大地测量(InSAR和GPS)的形变场显示北东盘隆升而南西盘下沉,结合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及逆冲断层形变场应有的特征,推测节面Ⅰ应为发震断层面,断层倾向NE。在此基础上使用InSAR观测数据作为约束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短期余震的分布情况,认为发震断层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本次地震可能是由南迦巴瓦变质体复式背形构造北侧向N倾斜楔入拉萨地体而引发。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活动构造定量参数
    艾明, 毕海芸, 郑文俊, 尹金辉, 袁道阳, 任治坤, 陈干, 刘金瑞
    2018, 40(6):  1276-1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6
    摘要 ( )   HTML   PDF (119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断裂带上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已成为1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1种简单高效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作业流程,并选取青海茶卡盆地北缘断裂上1个典型的断错地貌点进行了无人机航空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了空间分辨率为6.1cm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点云密度高达273点/m2,覆盖面积达0.463km2。其次,利用地形剖面分析方法提取了平行于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和坡度剖面等数据,结合基于DEM生成的等高线图和坡度图,对复杂的多级地貌面进行了精细的解译和定量研究。最后,基于地貌精细解译的结果,通过DEM提取的地形剖面数据确定了T1—T3阶地的垂直位移分别为(1.01±0.06)m、(1.37±0.13)m和(3.10±0.11)m,T4和T5阶地垂直位移的下限分别为(3.77±0.14)m和(5.46±0.26)m,获取了通过传统遥感影像难以直接获得的垂直位移信息,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和9日新疆精河M6.6地震震源机制解
    郭志, 陈立春, 李通, 高星
    2018, 40(6):  1294-13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7
    摘要 ( )   HTML   PDF (78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利用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RIS)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全球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基于W-Phase震相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研究2017年8月8日和9日分别发生在四川省九寨沟的M7.0地震和新疆精河M6.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2017年8月8日发生的四川省九寨沟M7.0地震的2个节面分别为走向152.7°、倾角61.4°、滑动角-4.8°和走向245.0°、倾角85.8°、滑动角-151.3°,震源深度为14km,该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以走滑型为主,2个节面分别呈NW向和SE向展布。2017年8月9日发生的新疆精河M6.6地震的2个节面分别为走向100.6°、倾角27.5°、滑动角114.1°和走向253.9°、倾角65.1°、滑动角78.0°,震源深度为16km,该结果表明精河地震为以逆冲型为主的地震破裂事件,2个节面均为近EW向,震源性质与区域地震构造背景一致。
    格点尝试法计算综合断层面解的置信区间分析——以赣南地区为例
    王甘娇, 胡幸平, 高威, 崔效锋
    2018, 40(6):  1305-13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8
    摘要 ( )   HTML   PDF (16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定量分析小震综合断层面解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将Bootstrap抽样技术引入到格点尝试法的计算中,初步提出了对格点尝试法求解结果进行置信区间计算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即以2种方式来确定表示综合断层面解分布特征的样本集合:一种是以格点尝试法给出的可选解作为样本集合,另一种是引入Bootstrap抽样技术来获取的样本集合;然后借助分位数法对这2种样本集合(综合断层面解的P、B、T轴)的置信区间进行计算。针对赣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一状况,文中在回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近期的小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对赣南地区综合断层面解及其置信区间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种样本方式均可以较好地获得主应力轴的置信区间;置信区间能够更好地定量展示格点尝试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以及主应力轴的置信范围;赣南地区中间主应力轴近垂直(倾角95%的置信范围为45°~90°),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倾角95%的置信范围分别为0°~40°、0°~20°),最大主应力轴方位为SEE向(方位95%的置信范围为110°~140°),最小主应力轴方位为NNE向(方位95%的置信范围为15°~45°),为走滑应力类型。该结果不仅与前人的计算分析结果相一致,并且前人给出的赣南地区应力方向均位于文中给出的置信区间内。
    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
    徐志萍, 王夫运, 姜磊, 徐顺强, 唐淋
    2018, 40(6):  1318-13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9
    摘要 ( )   HTML   PDF (46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滑动平均法从川滇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场分离出主要反映莫霍面起伏的低频布格重力异常场,将地震模型转换、并经过高程改正的密度模型作为初始模型,根据不同构造单元之间莫霍面上、下密度差不同,采用Parker法对低频布格重力异常场进行分区反演,得到了该区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青藏块体从边缘向内部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加深和增厚,分别为52~62km和54~66km;四川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8~42km;从南东向北西川滇菱形块体莫霍面深度为42~62km;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地块,从南向北莫霍面深度为34~52km;龙门山、红河断裂带是莫霍面深度变化的梯度带;红河断裂带两侧自北向南莫霍面深度差异逐渐增加;攀枝花裂谷下方的莫霍面未发现明显隆起。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明显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其向中南半岛侧向俯冲的制约。文中采用分区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深度模型与已有的人工地震探测结果之间的均方差<1.7km,同时通过与整体反演结果对比,表明在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壳速度、密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区域,以高分辨地震探测结果为约束,开展分区密度界面反演工作,可有效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
    毕丽思, 任镇寰, 叶秀薇, 吴业彪, 刘天佑, 乔计花
    2018, 40(6):  1332-13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0
    摘要 ( )   HTML   PDF (87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湛江湾地区的新构造基本都是推测断裂,地表并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显示,这给研究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带来了困难。文中利用能够反映深部断裂的重力资料,通过解释、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对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予以讨论。湛江湾构造区位于粤桂琼交界沿海地区一条规模宏大的NEE向高重力梯度带内。经过逐图详细分析解释80多幅成果图像,得出湛江湾构造区就位于NEE向与NW向2个巨型断裂系内一个范围不大的交会区间,而规模亦较大的NE向断裂斜贯中部。这3组断裂带在重力资料成果图像中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NEE向断裂和NW向断裂,其重力异常等值线或梯度带明显,浓黑条带显著,重力结构好,规模大,切割深。NEE向断裂起区域控制性作用,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切割NW向和NE向断裂的频次高,力度大;NW向断裂规模也大,活动性也强,但仍受NEE向断裂的控制,多被其截断;NE向断裂截切NEE向、NW向断裂仅限于局部段,频次低,深度浅。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分析认为,湛江湾地区以NEE向断裂为控震构造,发震断裂以NEE向断裂为主,NW向断裂为辅,两者共轭活动,其具备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高邮-宝应4.9级地震地面运动特征分析
    王恒知, 俞言祥, 何斌, 彭小波, 詹小艳, 朱升初
    2018, 40(6):  1349-13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1
    摘要 ( )   HTML   PDF (53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处发生4.9级地震。文中利用江苏省强震动台网获取的43组主震强震动记录,从地震动峰值特征、衰减关系、持时和加速度反应谱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记录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长轴沿SW-NE方向展布,与真实的烈度等值线格局基本一致;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预测值基本相符,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和水平向峰值速度值均高于第五代区划图(GB18306-2015)中使用的衰减关系预测值;回归分析了2种地震动相对持时的空间变化曲线,与基于NGA强震记录库的全球经验预测曲线相比,此次地震动持时高于预测值;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在0.1~0.3s之间,与相应地区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基岩反应谱的形状和峰值周期相比,几个典型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峰值周期相对较小,但反应谱形状大致相似;采用H/V单台谱比法分析了2个典型台站在地震中的场地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台站场地对地震动存在明显的放大现象。
    鲜水河断裂带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
    李铁明, 徐云马, 杨永林, 冯胜涛
    2018, 40(6):  1362-13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2
    摘要 ( )   HTML   PDF (78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系统整理并计算了1988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地区流动重力复测资料,参照以往震例研究总结提出的重力场变化异常指标,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测区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测量具备了检测地壳运动与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能力;2)1988年以来测区发生的13次5级以上地震中的8个地震与年际重力场变化有较为确定的对应关系,可依据年际重力场变化确定前兆异常,其中3个6级以上地震在异常图像发展3~4a后发生,4个发生在无资料区的地震事件不能确定前兆异常;3)测区重力场的1个明显特征是2004年以前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图像呈整体的南北贯通,且年度间为正、负值交替变化,其间所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不沿鲜水河断裂带分布。重力场变化值反映2004年以前存在2个相似的地壳物质移动波,对应了研究区地震时空分布由强到弱的过程。2010年以后的图像变化为年度内的局部正、负值区域同时存在,无年度间的正负交替变化现象,其间5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断裂带上。1988年以来测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分布符合印度板块NE向运动强、弱分期的动力学模式,可据此优化重力异常指标。根据文中的分析总结和近期重力场变化趋势,提出磨西断裂北段区域具有中-长期强震危险性的初步结论。
    基于精密水准的云南地区垂直运动特征分析
    苏广利, 畅柳, 许明元
    2018, 40(6):  1380-13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3
    摘要 ( )   HTML   PDF (51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利用1993—2017年多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获取了云南不同区域1993—2013年、2001—2016年、2011—2017年的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云南地区整体表现为滇东压缩区隆升、滇中南拉分区下沉的运动形态,与GPS水平速度场吻合较好。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2条重要的地壳垂向运动分割线,其中小江断裂两侧差异运动速率达5mm/a;红河断裂南西盘下沉,北东盘隆升;从水准剖面和垂直形变场来看,红河断裂仍具有块体边界断裂的意义,仍存在较强的活动性。滇西北地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其中沿程海断裂分布的程海盆地、期纳盆地、宾川盆地,沿红河断裂分布的大理盆地、弥渡盆地均为下沉状态;丽江-剑川断裂所控制的丽江盆地、剑川盆地垂向运动不明显,附近山区表现为隆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曲江断裂、小江断裂交会处形变梯度较大,等值线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有孕育地震的可能。
    道路开挖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陈晓利, 王明明, 张凌
    2018, 40(6):  1390-14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4
    摘要 ( )   HTML   PDF (42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边的滑坡崩塌在中国西南地区是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道路的开挖一方面改变了边坡原有的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较陡的边坡,如果缺乏保护措施,新的陡坡很容易失稳,从而形成以滚石或浅层滑坡为主的边坡破坏。另一方面,道路开挖有可能会改变原有坡体的结构,降低坡体的安全系数,引起较大规模的滑坡,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因此,坡体开挖的位置对其稳定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中以岩质边坡为例,在建立边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道路开挖位置对整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加载地震作用的边坡稳定性也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潜在滑动面的坡体,在不同位置进行开挖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坡脚处或接近滑动面滑出位置开挖道路,将减小阻滑力而导致整体稳定性降低;在接近坡顶处开挖道路则会因卸载坡体物质而提高整体稳定性。合理的开挖位置与坡体坡度有密切关系,在不降低整体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坡度较陡的坡体,其开挖位置相应要高一些。无论坡体角度大小,地震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蔚县-广灵断裂和口泉断裂气体排放和断裂活动性关系
    赵建明, 李营, 陈志, 刘兆飞, 赵荣琦, 荣伟健
    2018, 40(6):  1402-14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5
    摘要 ( )   HTML   PDF (3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带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构造和活动性密切相关。文中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晋冀蒙交界区内活动性较强的蔚县-广灵断裂和口泉断裂的活动性。土壤气体Rn、Hg和CO2的地球化学测量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表明,蔚县-广灵断裂上存在2处气体通量高值异常,口泉断裂有1处通量高值异常;2条断裂上通量高值处的下部,均发育有断裂和不同程度的岩石破碎。地下气体沿高渗透率破裂地层向上逸出到达地表,从而导致气体通量高值异常。高值异常空间分布与断裂带宽度和断层倾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蔚县-广灵断裂土壤气的脱气速率大于口泉断裂,这与高密度电法勘探和构造研究结果(蔚县-广灵断裂活动性更强)相符。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这2条断裂带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新技术应用
    容性高压脉冲放电系统及其在触发地震实验研究中的意义
    张智河, 郭彦双, 陈顺云
    2018, 40(6):  1417-14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16
    摘要 ( )   HTML   PDF (17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的触发放电系统设计方案是实验室研究触发地震的基础技术之一。文中以金属丝电爆炸法为基础,利用开关电源和自愈式高压脉冲电容器,设计了1套高压脉冲充放电系统。经过实验测试,可实现以下功能:1)高压充电电源系统的电压和电流自主调节,并可在充电完成后进行关断安全保护;2)采用遥控和手动2种控制方式,控制高压电容的充电、释电和触发脉冲放电,其中无线遥控方式大幅提高了断层失稳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3)多路触发TTL信号同步输出,实现多系统协同工作,为各观测系统提供对时信号;4)多组气体放电管控制触发放电,可控放电电压范围在500~5000V内可调;5)实时输出放电电压与电流,有利于监测放电过程。总之,新设计的充、放电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目前触发地震实验研究的要求,还可用于静态、动态载荷下触发应力扰动实验,进而通过主动触发实验检验断层系统的稳定性。
    总目录
    地震地质2018年第40卷总目次
    2018, 40(6):  1427-1435.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