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震破裂带精细特征研究——以理塘断裂为例
游子成, 毕海芸, 郑文俊, 彭慧, 梁淑敏, 段磊, 覃乙根
地震地质    2023, 45 (5): 1057-10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5.002
摘要393)   HTML50)    PDF(pc) (10517KB)(351)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是地震在地表最直观的地貌表现, 其几何形态和展布特征记录了丰富的断层活动信息。近年来,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日益丰富和摄影测量方法等的快速发展, 能帮助我们快速获取研究区高分辨率地形地貌数据, 以便更好地识别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几何结构, 并测量沿线断错位移分布等信息。文中选取川西理塘断裂1890年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为研究对象, 利用WorldView遥感卫星影像立体像对和摄影测量方法生成了研究区0.5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和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基于此数据解译获取了1890年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范围和精细几何结构, 沿破裂带测量了90组冲沟、 田埂等线性地貌标志的左旋位移, 并统计了其累积概率密度分布(COPD)。结果表明, 理塘断裂全新世中期以来至少经历过4次规模相当的强震事件, 其中最近一次的1890年地震事件的破裂长度约为27km, 同震左旋位移约为1.3m, 估算震级为 MW6.8 ~7.1, 其他3次由老到新的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约为1.8m、 1.9m、 1.1m。研究结果充分展示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同震地表破裂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柴达木盆地北部2021年6月16日青海茫崖MS5.8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张博譞, 郑文俊, 陈杰, 何骁慧, 李启雷, 张冬丽, 段磊, 陈干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313-1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14
摘要454)   HTML26)    PDF(pc) (13664KB)(160)    收藏

青海茫崖 MS5.8 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交界的部位。对于此次地震开展研究, 不仅有助于理解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现今构造变形、 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 也将为该区未来的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文中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3km, 震源机制解为逆冲性质。结合地表地质、 卫星影像和地震反射剖面解译, 认为该地震发生在冷湖逆断裂-褶皱带的东南端, 发震构造可能为冷湖七号东背斜之下控制背斜生长的2条倾向相反的隐伏逆冲断裂之一。此次茫崖5.8级地震仅使冷湖七号东背斜下伏逆断层发生了部分破裂, 并未破裂至地表, 为典型的褶皱地震。震区发育多条第四纪活动褶皱及下伏逆断层, 这些构造均具备发生 MW5.9 ~7.2地震的构造条件, 并有可能因级联地震破裂而引发7级以上强震。因此, 震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演化的响应
卢本添, 李志刚, 梁浩, 杨敬钧,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22, 44 (4): 961-9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9
摘要681)   HTML37)    PDF(pc) (7104KB)(238)    收藏

河流地貌发育特征对构造活动异常敏感, 因此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断裂的分段性差异。通过提取地形信息, 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 筛分构造、 气候、 岩性特征等影响因素, 量化构造活动强度, 是活动断裂分段性的重要研究切入点之一。中条山北麓断裂是控制中条山与运城盆地差异升降的活动断裂, 由南向北可划分为韩阳段、 永济段、 盐湖段和夏县段, 断裂各段的活动性与现今中条山地形地貌的塑造密切相关, 是应用河流地貌研究断裂分段性的理想地区。文中通过提取中条山北坡基岩山区流域水系的河道地形信息, 获取了河道标准化陡峭指数ksn、 坡度S、 水系高程剖面的几何特征、 河流裂点位置及裂点上、 下游下切量等参数。结果显示, 纵向上中条山北坡基岩河道记录了1期加速下切事件, 在横向上, 河道标准化陡峭指数ksn、 坡度与河道下切量等地貌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 高值区位于韩阳段-永济段, 向W分段性递减, 与中条山西高东低的地形起伏相符, 但与活动速率高值区及盆地新生界沉积中心(盐湖段)的位置不一致。不一致的主因可能与华山山前断裂部分活动性沿中条山北麓断裂韩阳段西延隐伏断裂的迁移有关, 二者活动性在韩阳段-永济段叠加, 并被河流地貌敏感记录, 形成地貌参数的高值异常区, 暗示中条山北麓断裂的构造活动中心已经向W迁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95-4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8
摘要1146)   HTML25)    PDF(pc) (8440KB)(230)    收藏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 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 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 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 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 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成3个较小的区域, 分别使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定位, 定位过程中使用52个台站的数据, 得到了8106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采用格点尝试法反演震源机制解, 通过最小空间旋转角将其与前人使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定量比较, 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此外, 文中确定了区域内346个ML≥2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经分析可知, 正断型和走滑型地震事件分布广泛, 占全部地震事件的60%以上, 且大多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使用MSATSI程序包反演得到了渭河-运城盆地地区1°×1°网格的地壳应力场, 并垂直断层截取了一定数量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与定位前的分布相比, 重定位后的地震事件分布更集中, 在平面上基本沿断裂走向分布, 在垂向上沿断层面密集分布。山西地堑带内部及周边地震活动频繁, 但震级普遍较小; 而渭河断陷带内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0km, 重定位后震源深度的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 集中分布在10~25km范围内, 总体上震源深度集中在20km以内, 小部分地震发生在25~35km深度处。盆地内部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 以5~15km为主, 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 最深约达30km,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截取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内大部分断层面的倾角较大, 与地表产状相近, 有的断层面甚至接近直立状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性质和震源机制解指示研究区内断层性质以正断和走滑为主; 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除东南缘部分地区的R值较大外, 其余地区的R值均<0.5; 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应力状态偏向于拉张,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渭河断陷带呈近EW向, 在山西断陷带南部呈NNE和NEE向, 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
董金元, 李传友, 郑文俊, 李涛, 李新男, 任光雪, 罗全星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21-5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4
摘要849)   HTML    PDF(pc) (11794KB)(381)    收藏
石底泉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与红山围限的山间盆地内, 与怀头他拉背斜、 德令哈背斜构成宗务隆山山前的第1排褶皱构造, 限定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和青藏高原的向N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通过地质地貌填图、 高精度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 地质剖面测绘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方法, 获得了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 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获得构成褶皱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 该年龄与共和运动同期, 表明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运动。 综合洪积扇变形量和废弃年代, 获得石底泉背斜自158ka BP以来的隆升速率为(0.06±0.01)mm/a, 缩短速率为(0.05±0.01)mm/a。 石底泉背斜的褶皱作用表明,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 山间盆地的褶皱作用与山前逆断裂的逆冲缩短相同, 均对造山带前陆的地壳缩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
李佳昱, 郑文俊, 王伟涛, 王英, 张培震, 王洋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72-4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4
摘要456)   HTML    PDF(pc) (5150KB)(420)    收藏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 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 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 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 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 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 龙首山约于14Ma 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 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 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 但年龄非常相近, 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 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 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 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 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的断裂活动习性精细定量——以香山-天景山断裂景泰小红山段为例
唐清, 郑文俊, 石霖, 张冬丽, 黄荣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66-3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8
摘要646)      PDF(pc) (4035KB)(459)    收藏
高精度、 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 传统研究方法中, 通过航卫片或遥感影像解译只能获取二维平面特征, 中等分辨率DEM(5~10m网格单元)只适用于大尺度三维地貌特征的提取。 激光雷达测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技术可直接对地貌进行高精度、 全方位的三维地表形态测量, 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精细的地貌形态数据, 有助于深化对断裂带地表破裂过程和断裂活动特性的理解。 文中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景泰小红山断裂中一段断错地貌明显的断裂段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生成了景泰小红山断裂0.3m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沿断裂带详细识别并测量了地貌标志(冲沟、 山脊和阶地)的断错位移, 获得了地貌标志的82个水平位移和62个垂直位移, 并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位移丛集特征。 结果显示, 沿断裂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均可识别出5个丛集, 其中最小丛集可能指示最新一次地震的同震位移, 而其它位移丛集则反映了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累积的结果。 通过对多个断错标志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合成的滑动矢量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该断层段的运动习性具有分段不均匀特征, 不同段落的倾滑矢量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
詹慧丽, 张冬丽, 何骁慧, 沈旭章, 郑文俊, 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46-3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7
摘要522)      PDF(pc) (11267KB)(249)    收藏
文中针对1990—2018年间发生在鄂尔多斯西缘的地震事件, 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其中4 417个事件(M≥1.0)的精确定位结果; 利用CAP方法求解了54个地震(M≥3.5)的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了15个前人获取的震源机制结果, 综合研究了区域内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 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几何结构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小震精定位结果揭示M≥3.5地震震中位于主要活动断裂的边缘, 刻画出较为清晰的断裂几何学特征。 震源机制解反映海原断裂、 香山-天景山断裂和烟筒山断裂以压扭性质为主; 黄河断裂以伸展为主; 西秦岭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 综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 并结合研究区内已发表的活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 证实了鄂尔多斯西缘受青藏高原、 阿拉善和鄂尔多斯3个地块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模式, 同时活动断裂之间的次级块体也存在明显的运动差异。 香山-天景山断裂以南的区域自第四纪早期整体向SEE运动, 而银川盆地以及黄河断裂东缘的块体向SE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97-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4
摘要738)   HTML    PDF(pc) (6622KB)(566)    收藏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 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 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 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 分带性, 并在时、 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 在过去的100多年, 存在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 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 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 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 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自1900AD以来, 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 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 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 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 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 分析表明, 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 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 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 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 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 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45-2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1
摘要667)   HTML    PDF(pc) (5483KB)(956)    收藏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 “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 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 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 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 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 活动地块假说指出, 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 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 近年来, 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 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 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 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 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 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 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 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 众所周知, 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 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 因此, 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 现今的变形状态、 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 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 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冲积扇河流阶地演化对走滑断裂断错位移的限定
许斌斌, 张冬丽, 张培震, 郑文俊, 毕海芸, 田晴映, 张逸鹏, 熊建国, 李志刚
地震地质    2019, 41 (3): 587-6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4
摘要557)   HTML    PDF(pc) (6716KB)(1428)    收藏
滑动速率是活动断裂定量研究的重要参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断裂两盘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断裂带上应变能累积速率的重要表现,常被用于评价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区域河流地貌特征及水系演化会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因此分析河流地貌演化是研究构造变化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限定断裂滑动速率较为可靠的方法。在总结河流地貌演化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河流阶地位错模式和位错量的测量方法,并以阿尔金断裂东端断裂近垂直穿过的高岩沟为例,建立了其河流阶地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断裂位错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阶地因断裂活动形成的位错量。结合前人的阶地测年结果,估算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在该段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0±0.51) 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董金元, 李传友, 郑文俊, 李涛, 李新男, 张培震, 任光雪, 董绍鹏, 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9, 41 (2): 341-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6
摘要1067)   HTML    PDF(pc) (19068KB)(279)    收藏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是祁连山南缘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对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祁连山地区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GPS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定年,对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拜京图和蓄集乡等段落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分析拜京图和蓄集乡地区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得到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约占祁连山地区地壳缩短速率的10%。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活动构造定量参数
艾明, 毕海芸, 郑文俊, 尹金辉, 袁道阳, 任治坤, 陈干, 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76-1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6
摘要566)   HTML    PDF(pc) (11950KB)(313)    收藏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断裂带上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已成为1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1种简单高效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作业流程,并选取青海茶卡盆地北缘断裂上1个典型的断错地貌点进行了无人机航空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了空间分辨率为6.1cm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点云密度高达273点/m2,覆盖面积达0.463km2。其次,利用地形剖面分析方法提取了平行于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和坡度剖面等数据,结合基于DEM生成的等高线图和坡度图,对复杂的多级地貌面进行了精细的解译和定量研究。最后,基于地貌精细解译的结果,通过DEM提取的地形剖面数据确定了T1—T3阶地的垂直位移分别为(1.01±0.06)m、(1.37±0.13)m和(3.10±0.11)m,T4和T5阶地垂直位移的下限分别为(3.77±0.14)m和(5.46±0.26)m,获取了通过传统遥感影像难以直接获得的垂直位移信息,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
董绍鹏, 张培震, 郑文俊, 余中元, 雷启云, 杨会丽, 刘进峰, 宫会玲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16-12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3
摘要1114)   HTML    PDF(pc) (13833KB)(292)    收藏
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3)ka BP、(9.6±2)ka BP和(19.7±4.2)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7±0.1)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3±0.4)ka BP、(6±1)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雷启云, 张培震,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97-1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4
摘要692)   HTML    PDF(pc) (12409KB)(436)    收藏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河流阶地发育的影响——以祁连山北缘洪水坝河和马营河为例
田晴映, 郑文俊, 张冬丽, 张逸鹏, 许斌斌, 黄柳婷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83-12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3
摘要758)   HTML    PDF(pc) (5346KB)(649)    收藏
河流阶地作为构造和气候作用的载体,记录了活动造山带地区的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对变化信息。文中以穿过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的洪水坝河和马营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发育与构造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识别出8—9级河流阶地,并对其期次进行划分。根据洪水坝河T5和马营河T6阶地的相对拔河高度和年龄,分别计算出2条河流15ka和11ka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为(10.2±2.0)mm/a和(12.2±2.8)mm/a。再利用差分GPS分别对2条河流的T5和T6阶地面上的断层陡坎进行精确测量,结合测年结果,计算出佛洞庙-红崖子活动断裂的垂直滑移速率比河流下切速率低1个量级。对比研究区内活动断裂两侧阶地发育序列的差异性,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速率数量级的差别,并结合祁连山北缘区域上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祁连山北缘河流阶地的发育,其中气候变化是控制该区全新世河流阶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更深入的活动构造调查和阶地年龄约束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祁连山北缘的活动构造特征和河流演化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71-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1
摘要748)   HTML    PDF(pc) (9442KB)(408)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 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 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毕海芸, 郑文俊, 曾江源, 俞晶星,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56-6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3
摘要754)   HTML    PDF(pc) (8744KB)(372)    收藏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摄影测量方法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可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不受地面通视条件的限制,且测量成本相对较低。尤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理论及高效的自动特征匹配算法的发展,一种名为"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的三维重建技术被引入摄影测量方法中,极大地提高了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程度。文中介绍了摄影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并综述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1个具体应用实例,展示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9.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郑文俊, 雷启云, 杜鹏, 陈涛, 任治坤, 俞晶星, 张宁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32-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8
摘要558)      PDF(pc) (3160KB)(895)    收藏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 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 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 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 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20.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张培震, 张会平, 郑文俊, 郑德文, 王伟涛, 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 36 (3): 574-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3
摘要1205)      PDF(pc) (3083KB)(2171)    收藏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从晚白垩纪到古新世期间,温暖宽阔的新特提斯洋分割着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并且向北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继续向西俯冲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随着俯冲速率的大幅度降低,俯冲边界发生海沟后撤(trench rollback),使得欧亚大陆东边界开始形成一系列NNE走向的弧后拉张盆地。尽管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仍有争议,但至少强烈碰撞发生在距今45~55Ma期间。陆-陆碰撞及印度板块持续的楔入作用导致了新特提斯海的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增厚,并隆起形成 “原青藏高原”。碰撞及其强烈的楔入作用还导致了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块体向SE方向的大规模挤出。青藏高原南部块体的挤出时间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俯冲消减带的加速后撤是一致的,表现为沿消减带上盘弧后盆地的快速拉张和裂陷,构成具有成因联系的 “源-汇关系”。距今20~30Ma期间,随着青藏高原大规模南东挤出的减弱,碰撞和楔入引起了向NE方向挤压的增强,导致了青藏高原本身向S和向NE方向的扩展。构造变形向南迁移到主边界逆冲推覆带,向北扩展到昆仑山断裂,造成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陇西盆地开始接受最初的新生代沉积,形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规模晚新生代沉积盆地群。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的海沟后撤大幅度减速或停止,直接导致了日本海扩张的停止,华北盆地裂陷期终止,进入整体热下沉阶段。大约距今10Ma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的高海拔地区晚中新世以来开始出现近SN向的拉张,形成一系列SN向裂谷以及NW向右旋和NE向左旋的共轭走滑断裂系。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向周边生长扩展,祁连山快速隆起形成高原北边界,龙门山也第2次加速隆升,与四川盆地形成近4 000m的地貌高差。在东部,沿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带的运动开始加速,不仅弧后拉张作用停止,一些早新生代的拉张盆地还发生反转而遭受到挤压缩短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钻探揭示的黄河断裂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
雷启云, 柴炽章, 郑文俊, 杜鹏, 谢晓峰, 王银, 崔瑾,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64-4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5
摘要558)      PDF(pc) (5772KB)(6230)    收藏
黄河断裂是银川盆地内展布最长、切割最深的一条深大断裂,也是银川盆地的东边界。由于其北段呈隐伏状,因此,该段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长期未知,影响了对盆地演化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文中选择具有石油地震勘探基础的陶乐镇为研究场点,以人工浅层地震勘探结果为依据,在黄河断裂北段布设了一排钻孔联合剖面,并对标志层进行年代测试,获得了断裂的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黄河断裂北段在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有过活动,在(28.16±0.12)ka BP 以来的累积位移为0.96m,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04mm/a,该值明显低于南段灵武断层(0.24mm/a);尽管向下切割了莫霍面,黄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度和发震能力均要低于切割相对浅的贺兰山东麓断裂;黄河断裂可能在新生代之前已经强烈活动并深切莫霍面,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的构造活动迁移分解到以贺兰山东麓断裂为主的多条断裂之上,地壳双层伸展模型可解释银川盆地现今深浅部构造活动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2. 阿拉善地块南部雅布赖山前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意义初探
俞晶星, 郑文俊, 雷启云, 邵延秀, 葛伟鹏, 马严, 李又娟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31-7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4
摘要1286)      PDF(pc) (11842KB)(4415)    收藏

雅布赖山前断裂位于阿拉善块体中部的雅布赖山东南侧,断裂全长约120km,整体走向为N60°E,倾向SE,正断性质,局部发现左旋走滑特征。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填图,并结合断裂几何结构与断错地貌特征将断裂分为3段:雅布赖盐厂段(西南段)、阿贵庙段(中段)、海布勒格段(东北段)。其中,雅布赖盐厂段长约35km,新活动特征明显,最新一次事件陡坎高度约 1m,保存了新鲜的自由面,表明最后一次事件离逝时间较短。阿贵庙段长约31km,断裂整体沿基岩山前分布,几何结构单一,部分地段距山前1~2km处发现分支断裂。海布勒格段长约15km,断错多级地貌面,局部发现最新地表破裂,但不连续,其陡坎高0.5~1.5m。雅布赖山前断裂以正断性质为主,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NW-SE方向的区域拉张作用,局部的左旋特征可能是由于受到青藏高原往NE向扩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23.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徐锡伟,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71-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20
摘要1021)      PDF(pc) (11586KB)(1084)    收藏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 "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魏占玉, 谭锡斌, 韩竹军, 李传友, 梁明剑, 李志强, 王虎, 王明明, 任俊杰, 张世民, 何仲太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41-6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8
摘要1942)      PDF(pc) (13051KB)(11480)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 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 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 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闵伟, 任治坤, 李志强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16-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5
摘要1111)      PDF(pc) (7043KB)(3816)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S 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行的长条形区域内。该长条形区域面积约为250km2,长度约40km,最大宽度约8km。对应不同构造段落的区域内滑坡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不同段落发震构造的特征差异。滑坡的主体分布范围与震中位置表明了构造破裂是从SEE向NWW方向发展的。最后,分析了该滑坡主体分布区中心线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差10km的2种可能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26.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郑文俊, 闵伟,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04-6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4
摘要1314)      PDF(pc) (7338KB)(1000)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 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
张冬丽, 黄蓓, 张献兵, 徐锡伟,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13, 35 (2): 423-4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20
摘要1209)      PDF(pc) (12914KB)(858)    收藏

基于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利用有限断层模型,以芦山地区三维地壳速率结构模型为基础,对芦山 "4·20"7.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对这次地震中由典型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与实际震害相近的分布特征: 断层上盘的宝盛、龙门及芦山以北位于极震区,也是强地面运动的高强度集中区,特别是垂向分量的速度、加速度峰值均在该地区达到了最大值,最能反映地表震害特征的竖向地震加速度在龙门一带达到了350gal,与极震区Ⅸ度的烈度相当,而在芦山以北龙门一带,瞬时竖向位移峰值高达110cm,这些特征与实际震害分布是非常相近的.综合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强地面运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强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由于高陡峭地形地貌特征及四川盆地内山间盆地的影响,地形地貌和盆地效应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放大作用明显加强,也是该地区地震破坏强度增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MDD法和裂变径迹法相结合模拟样品的低温热历史——以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为例
万景林, 郑德文, 郑文俊, 王伟涛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69-3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0
摘要2113)      PDF(pc) (1251KB)(1533)    收藏

MDD法和裂变径迹法是2种最常用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通过对它们的测试结果的模拟,揭示出样品经历的热历史,可以有效地延伸这2种方法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模拟的多解性,使得如何制约模拟过程,获得合理的模拟结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模拟过程,展示了模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模拟结果的方法。同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可能存在的3次冷却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约130~150、30~40和5~10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郑文俊, 张培震,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建辉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47-2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5
摘要2453)      PDF(pc) (8121KB)(936)    收藏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2次历史地震(公元180年表氏8级地震、公元756年张掖-酒泉7级地震)中的其中之一或与一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0.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王伟涛, 贾东, 李传友, 郑文俊,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68-979.  
摘要2613)      PDF(pc) (9346KB)(3371)    收藏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6)